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策略探析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2月5期   作者:杨喻
[导读] 随着时代发展的不断进步,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要求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的不断进步,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要求,也在向着实用型、全能型人才发展。所以在大学期间开展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提升劳动能力,对大学教育的本质和方向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培养出优质、全能的人才提供基础保障。
        关键词:劳动教育;大学生素养;全面发展
        一、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当今社会中出现了部分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前两年网络上开始流传着这样一段话:“一人独宅、二目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五谷不分”,其诙谐的言语不仅形象地表达出我国5800万空巢青年的孤独和迷茫,更反映出当代青年在生活中懒散、惰性、不想参与劳动的共性。劳动教育在大学校园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忽视、在社会中被淡化,基于这种异常表现,青年人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已经不能不引起教育部门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视。
        二、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高校教育构建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从根本上做出了改变和发展。如: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等。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对“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将劳动教育内容大学校园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同时明确了大学劳动课的数量和质量。此举措意味着劳动教育已纳入必修课范畴,成为必选的学习内容。“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教育理念已经出现在高校教育的教学计划之中,劳动教育是高校教育中重要的内容,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意义。而大学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可以生活自理,更是要通过劳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从劳动中感悟自然、观察生活、认识生命、了解社会,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强化劳动实践锻炼
        劳动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体验过程,劳动教育需要学生将课内和课外教育有效结合起来,要通过培养学生亲身劳动实践,增强学生劳动能力,避免劳动教育过于形式化、概念化,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让大学生对于劳动所产生的结果具有认同感,从而培养学生懂得珍惜、懂得创造的劳动意识。大学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大学生中塑造劳动观念、传递劳动知识、端正劳动态度和培养劳动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学校园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求知的场所,更是学生生活的场所。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度过了最为快乐和真实的时光,所以要想这种美好的经历得到更优化的提升,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持校园的清洁与美观。校园环境的整洁不光可以愉悦大学生学习的心情,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极大益处。所以,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内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例如,日常校园的教学区域、生活区域的卫生打扫,可以是由教师组织,也可以是由学生自行组织,以常态劳动的方式参与。通过同学们的劳动,将自己学习、生活的环境打扫得干干净净,保持着整洁美观,心里自然会产生愉悦感、自豪感,在劳动过程中,同学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从而让大学生们更珍惜和尊重这的得来不易的劳动成果。
        (三)采用多种教育途径
        不同层次的学校对于学生的劳动教育方式可以有所不同,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首先,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要注重德育渗透。在落实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德育教育。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融入德育,使劳动的意义和本质贴近德育教育,让学生的劳动教育从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志愿服务等多个方面来开展,使学生的劳动参与感、劳动成就感得到全面提升,改掉慵、懒、散、慢等不良生活习惯,真正成为有劳动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要让劳动教育回归常态。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文化知识学习以外,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参加日常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使其意志力得到锻炼,从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第三,是要一边劳动一边教育。劳动教育的理念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劳动教育重视“身教重于言教”的理念。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与一线实习,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劳动教育水平提高,更直接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能更加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远远超越在课本中对于劳动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身教时,不仅要与学生一起参与劳动,更要鼓励学生乐于劳动、善于劳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教育综合水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团体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是需要高校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共同努力来实现,大学劳动教育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通过劳动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意识,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培养出当今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燕平,朱志明.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探究[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3(1):134-137.
        [2] 彭建国,田珊.弘扬劳动精神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N].湖南日报2019-0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