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习近平总书记形容中华各民族关系的经典论述。从语言修辞角度分析这句话的特点,能追根溯源的找到总书记在论述时的意愿源头,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石榴籽”喻体的美好寓意和深刻内涵,助力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关键词:修辞;民族关系;石榴籽
一、概述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用于形容民族关系时的经典论述,“石榴籽”的民族关系在处理民族问题时得到广泛运用,体现了民族团结强大的黏合力和感召力,形成了筑牢各民族共同意识的精神纽带。从语言修辞角度分析“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语言特征,能追根溯源的找到总书记在论述时的意愿源头,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石榴籽”喻体的美好寓意和深刻内涵,助力中华民族一家亲,各族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
二、关于“石榴”
石榴自古就是带有美好寓意的植物。石榴花色红艳,热情似火,绽放枝头的石榴花寓意着欣欣向荣、红红火火、和谐幸福的美好日子;果实丰满,透红照人,“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寓意家族人丁兴旺、多子多福、绵延不断。中国人自古就偏爱火红欢庆的生活,石榴的美好象征正如中国人渴望的日子红红火火、家族人丁兴旺,人们都视石榴为吉祥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最早确切的文字记载石榴寓意“榴开百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齐书·魏收传》:“收曰:‘石榴房中多子,王新婚,妃母欲子孙众多。’”此后石榴寓意“多子多福”便深入人心。石榴果实结籽粒甚多,粒粒饱满,颗颗相抱,正如我国56个民族紧紧“抱在”一起,形象展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多民族特色。
三、本体“各民族”与喻体“石榴籽”
关于“比喻”的修辞手法,王希杰谈到“比喻”是人们通过“心理联想”来利用比喻双方的相似点完成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的描绘。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句话中,用“像”这个比喻词语将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并用“一样”词语呼应,表达相似关系的比喻,是典型的“明喻”。整句中“本体特征”的体现并不直接,“各民族”是为了凸显中华56个民族是一家的主语地位,本体意义可以分别理解为“各个民族(同胞)”或者“民族关系”。喻体“石榴籽”的表现则相对直接而形象,让读者一眼便能形成清晰准确的比喻印象。用“石榴籽”比喻“各个民族(同胞)”,表达“各民族(同胞)”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动作行为,而以“石榴籽”喻“民族关系”,是表达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形象状态,两种表现手法都是紧紧抓住石榴籽“颗颗相抱”的特征,形象贴切、寓意深刻,饱含期望、意境深远,寄寓中华大地56个民族“族族相抱、紧紧相依”。
石榴果实“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本义指石榴籽虽然多,各处一房但同用一膜,且千子同形同貌。引申义中取“千房”、“如一”也为“多元、一体”之义,石榴千房环抱,形同如一,形象地喻示了我国各民族“多元”与中华民族“一体”的关系。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各民族起源不同、历史各异、发展不一,拥有各自特点的文化、生活,中国“大一统”王朝,各民族有着共同的利益向往,形成了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元一统体,“千房同膜,千子如一”的引申义形象比喻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同时,“千子如一”还形象地喻指中华各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
“如一”就是“同一”,颗颗石榴籽相互依靠,隔膜相连,共筑“结结实实”的硕果,正如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真诚相待、和睦相处,共享平等、共筑一统,真正形成“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
通过比喻这一修辞格,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让深奥抽象的意识、思想变得浅显具象化,让语言朴实易懂,更富感染力。比喻将总书记想要强调或者突出的民族关系具体形象呈现出来,使得表意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清晰明朗,“石榴籽”形象之下的深刻内涵,寓意着各民族能“千子如一、紧紧相抱”,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论述朴实平和、亲切灵动,深入浅出、寓意深刻。
四、“石榴籽”的比拟修辞
比拟的辞格是借助丰富的想象,将人比作物、将物比作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句话中,最明显体现的是比喻修辞,但将词句分开品味,又能发现其中比拟修辞的特征。
首先看“石榴籽”拟人的表现手法,论述中深刻领悟透了“石榴籽”的寓意,其“同膜相隔、千子紧依”的果实比作人一样“紧紧相依”,赋予硕果以人的动作行为和思想感情,画面感极强,多情和谐、栩栩如生,使“紧紧抱在一起”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情怀形象化。再结合比喻修辞的特定寓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的画面即刻映入读者的“眼帘”,很容易联想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各族同胞“紧紧抱在一起”的美好场景,这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个也不能少”的民族认同。
再看“石榴籽”如何成为“各民族”拟物的象征。“各民族紧紧抱在一起”是56个民族实现民族大团结的和谐场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民族,是中华大家庭中的成员,这样具有人物形象的“紧紧相抱”比作“石榴籽”的特征,借助美好的象征意义,寓意各民族人民生命线的民族团结最终如“石榴籽”那般“千子如一”。
五、修辞格的“兼用”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语言片段中,可以从不同标准划分出修辞格,从一个标准看,属比喻修辞格,从另一标准看,属比拟修辞格,出现交叉现象,可以看作比喻兼比拟的“兼用”。具体到句子中,“像…一样”是比喻修辞用法,“各民族…抱在一起”和“石榴籽…抱在一起”是比拟修辞用法。
六、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紧紧围绕“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现实要求。从语言修辞角度分析,让我们见识到总书记的领导艺术和说话技巧,是作为大国领导人高瞻远瞩思维和治理能力水平的展现。全国各族人民对总书记“石榴籽”论述不仅“听懂了、学透了”,还将“石榴籽”共同意识“做到了、普及了”。追根溯源“石榴籽”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美好寓意,让各民族守望相助、紧紧相抱,依法相处、有序相抱,凝聚共识、同心相抱。中华民族这棵参天古树树大根深、枝繁叶茂,只要辛勤培育、同心呵护民族团结的“石榴”之树,定会结出籽粒饱满的“石榴”之果。
参考文献:
[1]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李左人.领导干部谈话艺术[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3]邢福义.汉语语法三百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5]文秀.习近平讲话的语言风格及特点[N].学习时报,2013-12-9(3).
[6]郝时远.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N].人民日报,2018-3-2(7).
[7]张时空.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N].内蒙古日报,2015-9-28(5)
[8]于靖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J].小康,2019(7):81.
[9]侯瑾璟.习近平讲话稿的修辞风格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个人简介:杨松,男,汉,四川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