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微活动”设计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下《大家的“朋友”》第一课时设计为例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2月5期   作者: 吴冬冬
[导读] 深度学习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
        摘  要:深度学习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从一堂课亲身研磨的道德与法治课课例入手,探寻“微活动”的类型和运用策略,从而依托“微活动”的设计,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引导学生深度对话生活,提升思维深刻性,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提升思维创造性,以更好发展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微活动;深度学习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以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向重要举措,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和课程改革的推进,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已在教育界达成共识。深度学习不同于传统的被动接受、灌输式的浅层学习,它是基于理解的学习,是学习者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改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
        而活动性一直是道德与法治法治课程最主要的特征,其核心的还是要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合作探究学习。那么如何在一节短短的四十分钟的课内进行有效且有深度的道德学习呢?“微活动”将成为一种很好的媒介。“微活动”指的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创设一定的情境,分解细化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积极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提高课堂实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本文就以 《大家的“朋友”》第一课时设计为例,探讨基于“微活动”设计下的深度学习策略。
        《大家的“朋友”》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下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的第一课,正确的公共生活观念、良好的公共行为方式,以及关爱、同情的社会性感情是学生作为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的公共道德。从学生初步的、零散的公共生活经验来看,学生的公共意识、规则意识还相对薄弱,也缺乏对公共设施价值的认识,无法将爱护公共设施的行为落实到学生具体的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并不少见。基于此,教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1.通过调查身边的公共设施,明晰什么是公共设施;2.从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经历中,感受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3.通过畅想设计新型公共设施,激发对公共设施的爱护之情。教学中,引导孩子从认识大家的“朋友”、了解“朋友”的作用、设计心中的“朋友”三个方面,层层推进,将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植入学生心中。
        一、“微游戏”热身暖场,奠定情感基础
        儿童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的,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微游戏”,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唤起表达的欲望和热情,活跃课堂氛围。“微游戏”可以设计在课前,也可以设计在课中、课末使用。
        在本课堂伊始,就设计了学生喜爱的猜谜游戏。 谜语一出示,孩子们就兴致盎然地读开了:
        一座桥,地上架,走着上去坐着下。
        学校社区到处见,小朋友们都爱它。
        谜语一读完,学生就猜出了谜底——滑滑梯。一个猜谜游戏,就把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吸引到课堂中来,迅速拉近师生距离。同时,滑滑梯作为大多数孩子最喜爱、最熟悉的公共设施,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也自然而然引出了本节课堂的话题。
        “微游戏”的设计,学生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带着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课堂中来,寓教于乐。通过游戏来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打造生活化的童趣课堂,为深度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微调查”对话生活,理性提升认知
        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必须根植于学生的生活,而且立足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浅层对话是师生就教材内容展开简单的、浅层次的交流问答,学生的认知层次更多表现为“理解”。而深度对话的路径就是儿童的生活。只有引导儿童在关注生活、回望生活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认清事物的本质,才能实现书本概念到生活认知的跨越。
        在这个环节,教师设计了“社区大搜索”的课前微调查活动,让学会去找一找自己生活的社区里常见的公共设施有哪些,并记录在自己的调查单上。学生在调查过程中找到了许多公共设施,比如:小区垃圾桶、路灯、公共电话、邮筒、社区卫生院、街道指示牌、休息椅、邮柜、公共厕所……课堂上,大家在四人小组里分享了自己找到公共设施,并把最想分享的三样公共设施的名字写在小卡片上,贴到黑板上与大家分享交流。
 
        老师适时追问,你在哪里找到这些公共设施?在这样的交流和碰撞中,学生对公共设施的概念有了及其丰富的感性认知,感受到生活中的公共场所中处处都有这样的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公共设施,为理性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后,老师再提问:那你认为什么是公共设施呢?学生的回答水到渠成,并非是书本上生硬的概念,而是基于生活情境的理性总结,对公共设施概念的认知也格外全面深刻。
        “微调查”的微,在于调查内容简单,活动时间短,学生容易操作。但是却是很好地实现了道德与法治课堂从课内外的有效链接。


        三、“微视频”关注生活,适时巩固认知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出发点,也是一节课的归宿,更是一节课的灵魂和方向。在学生有了什么是公共设施的概念后,体会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就是本堂课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了。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和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区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基于此,教师设计了一个社区公园的自述微视频: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社区公园。你们的爷爷奶奶可喜欢我啦!每天早晨,他们来到我这里打太极,锻炼身体;下午的时候,他们会和自己的老伙计一起下象棋,联络感情;吃完晚饭,爷爷奶奶还会在我这儿走走路,散散步,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我给他们带来了健康和快乐,丰富他们的老年生活。
        以此为话题,学生开始介绍自己或自己的家里人最熟悉的一样公共设施,说说你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比如有学生分享自己和社区健身设备的故事,这样的教学资源具有普遍性,教师也适时采访全体学生是否使用过这样的健身设备,你最喜欢哪种运动设施,由点及面,深切感受公共设施给孩子们的体育运动带来的便利,让孩子更加健康。也有学生分享妈妈和小区邮柜的故事,在网购发达的当下,公共设施的种类和范畴也被不断扩大,教师必须有与时俱进的理念,课堂素材的选择也要具有时代性。老师适时追问:哪里有这样的邮柜?除了妈妈,你使用过它吗?什么时候可以使用它?
 
        短短的“微视频”里配上爷爷奶奶的活动照片,主题突出,贴近生活,富有童趣,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关注到公共设施给老年人带来的便利以及给老年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快乐,随从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各种类型的公共设施给自己和家人生活带来的不同便利展开多层次多维度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拓展思维能力,对公共设施的人人可使用、时时可使用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也与时俱进,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灵动鲜活。而只有儿童切身体验到身边的公共设施对自己学习和生活产生的价值,他们才能真正产生“要保护”的自觉性。
        四、“微设计”延伸课堂,创造提升思维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教材与生活息息相关,规则教育是道德与法治的基础,为儿童的公共生活奠定基础。也体现了儿童的审美需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发创造性思维,从而让我们的课堂真正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服务生活,点亮生活,让学生过更好的生活。
        在学生对公共设施的便利性有了一定认知后,出示了一个“小叮当”的童话故事,因为没有公共设施,他的生活遇到了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小叮当可能还会遇到哪些不方便。在这样的模拟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激发情感共鸣,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后,教师安排了“新型公共设施设计大赛”的微设计活动——可以是现有公共设施的改进和完善,也可以设计一种新型的公共设施,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优化设计。随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小组设计的公共设施的样子以及它能为人们带来什么样的便利。有些小组一种智能识别垃圾种类的垃圾桶,以帮助很多还不会垃圾分类的人们更方便地投放垃圾;有些小组对已有的公共直饮水设备进行了改善,设计了冷、热、温三种不同温度,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更加合理更加方便,也体现着浓浓的人文关怀。在富有创造力的畅想中,孩子们加深了对公共设施的喜爱,从而自然萌发出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
     
        这样的“微设计”合作学习活动,指向的是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进行自主的道德学习。由此,学生的道德、艺术素养,以及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才能在创造的过程中得到深层、有效的培育。
        五、“微创作”升华课堂,锤炼内化认知
        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来看,深度教学应该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的教学。学习中有了情感的投入,学习就会变得事半功倍,这样的学习活动才是学生真正参与的。
        在课堂的接近尾声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萌发,对公共设施的认知和价值的认同也达到高潮,这个时候教师就抓住了契机,以编一首夸夸大家的“朋友”的儿歌来升华课堂,这样的“微创作”活动掀起情感的浪花,锤炼内化学生对公共设施的认知。而教师就把学生的创作稍微整合后打在电脑屏幕上:
        无声朋友在一起,健康身体作用大,
        快乐活动常相伴,方便生活你我他。
        儿歌朗朗上口的旋律,和谐轻快的节奏,真挚强烈的情感,,既带给儿童一种美的享受,更是儿童认知的锤炼与升华。道德不是压迫,法治不是强制,真正的道德生活就是这样自由而幸福地生活。“微创作”不仅深化了学生的道德认知,也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涵盖品德、法律、历史、地理等多个领域内容的综合课程,在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浅层教学,满足于简单传授灌输道德和法律知识,而是巧妙设计各种丰富的“微活动”,以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情感需要,让孩子得以主动浸入深度学习,运用、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自然得以发展,让学生的思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而这些将指导与引领儿童未来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 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
[2]鲁剑锋. 基于深度学习的道德与法治活动设计[J]. 教学月刊·小学版,2019.6
[3]张武芳. 从感性到理性:深度学习促思维[J]. 教学月刊·中学版,2019.4
[4]唐隽菁. 道德与法治“主动”课堂建构[J]. 中小学德育,2019年第7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