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育心 处处留心——小学心理辅导课实效性探索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2月5期   作者:刘海屏
[导读] 小学心理辅导课主要以活动为主,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生成,不能只注重课程的精心设计,还需要辅导老师随时随地做个有心人
        摘要:小学心理辅导课主要以活动为主,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生成,不能只注重课程的精心设计,还需要辅导老师随时随地做个有心人。明察暗访、先抑后扬、相互尊重、积极关注,以心育心,处处留心,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提高心理辅导课的实效性,精心设计的每一堂课才能让学生受益更多。??团体心理辅导课如一缕春风吹进校园,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其发展性、预防性功能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笔者致力于小学团体心理辅导课的实践和研究,关注学生内心成长,创新辅导形式,提升辅导实效,帮助学生肯定自我的生命价值,建立内在的生命信念和价值体系,培养良好人格。 
关键词:小学心理辅导:实效性探索
前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新时代下,教育并不是只单一的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查,教育逐渐开始倾向学生的内心辅导工作。心理辅导就像是一缕春风拂进校园的每个角落。渐渐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石。小学心理辅导的探索和实践,创新了辅导形式,提高了学生对于自身的价值的认识,帮助他们建立了自身价值观和良好健全的人格。据此,本文就以心育心 处处留心——小学心理辅导课实效性探索进行以下探讨。
一、“明察暗访”是前提
        心理辅导讲求的是心灵之间的交流,是身心沟通的投入。辅导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每个学生。通过班主任或者是学生自身去探究学生的内心世界。小学生正是一个稚嫩萌芽的初始阶段,辅导老师通过进行一些简单的了解,对他们的了解可以通过在游戏间,或者是谈话间进行。辅导老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观察学生的表现情况,或者是通过在班级内的个人表现来进行一些心理辅导方案的制定,要根据学生自身切合实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就是以活动为主,教师要照顾学生的感受,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个人困难为主要目的,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心理辅导表达,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钟老师认为,心理辅导要遵循三个目标:第一、选择的课题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基本年龄段选择。第二、选择的相关课题内容必须是关于学生的生活环境。第三、选择的主题要从一些案例中找到共同话题。选择的主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这就教导我们可以先进行“明察暗访”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内心问题。有一次,一个三年级的女孩子,上课总是很害羞,说话轻声,胆小,不敢随便和人接触。教师就可以在班级内发布调查问卷,调查为什么这位学生害羞?最后了解到,主要原因就是这个女生害怕被别人嘲笑,没有勇气。如果这样继续下去,对于这个孩子的以后发展肯定是不好的。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个进行一项关于“如何变得有勇气”这一课题的研究,引导学生发现害羞的好处和坏处,让他们克服这一弱点。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测试,让学生们积极参与,一些不敢开口,害羞的学生,分小组让同伴鼓励她多发言。“明察暗访”是心理辅导课的首要前提,心里教室作为心理课的领导者,要与学生站在同一起点上,关注学生的心理诉求,走进学生心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先抑后扬”是保障
        小学阶段是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时间。著名教育家说过,学生课堂上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办法试,用榜样带动榜样,用温柔的语言不断耐心的关心照顾学生。突然而来的激动情绪不能流露,要留意最后的结果是帮助师生之间的感情发展的更好。心理课堂首先要求的就是学生的放松和投入。如果要让学生像上语文数学那样,做的一丝不苟,严谨得很,那么教师就走不进学生的内心。但是也要注意,没有规矩的放松就是玩闹,不能让学生忽略课堂纪律的存在,任何一堂课如果学生能够认真细心的参加,都会有一定的手,但是如果教师精心准备了一节课,课堂纪律却是松散没有秩序,那么对于他们来说就少了一些基本的约束,学生的参与度也就流与表面形式。因此教师要学会“先抑后扬”的方法。在心理课上,和学生进行一个上课安静的约定,大家交流讨论的时候,如果老师把手举起来,就代表讨论结束,对于一些无缘无故影响上课的同学,先让学生之间相互监督,再由老师提醒警告。这些约定都要和同学们进行商量一起决定,才能让学生遵守。
三、“相互尊重”是基础
        尊重是相互给予的,每一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权利。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就表达了“尊重需求”。心理课上,我们都会让学生勇于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观点,但是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都不同。这是很正常的,一千个人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了避免有些同学的发言被其他同学所消化,教师可以在心理课前就定一条“相互尊重”的规定,让同学们耐心听完彼此之间的发言,如果观点不同,也不能立刻打断,要学会聆听后在发表观点。引导学生学会相互尊重,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心理课上需要的是“相互尊重”,学生只有感受到鼓励和尊重,才会勇敢的表达内心的感受。
四、“积极关注”是关键
        心理课堂主要就是让学生发表言论问题,教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人变化。如果学生思想不在课堂,要把学生的思路给拉回来,学生有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某些学生有困难的,教师可以给他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走进学生内心,给学生多一点的关心和尊重。学生的内心往往是敏感的,因此,如果教师有一个忽略了或者是没有及时关注他们,学生就会感到伤心,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多给学生关注和鼓励,他们就会更加的努力。因此,心理课上,教师需要时刻的“积极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内心健康成长。
结语:
        最后,综上所述。小学心理课的探究,教师需要做一个有心人,学会观察,学会尊重,学会鼓励学生,要以心育心,处处留心,在这个思想上,提高心理辅导课的有效性和成果,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顾琴华。以心育心处处留心—— 小学心理辅导课实效性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
[2]白萍。小学心理辅导课实效性探索[J]。中外交流,2017,(24):1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