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进生转化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难点,是原则性强、影响面广、具体而复杂的工作,对他们应持关心、爱护的态度,切忌冷淡、厌恶和嘲笑;要对问题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仔细分析,然后采用智慧的爱,采用能让学生感受到爱的相应方法进行教育,这才是真正的爱。
关键词:后进生 转化 智慧
加缪有言,“不被爱只是不走运,而不会爱是种不幸。”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深有感触:“爱是唯一能使教育达到德育效果的载体,没有爱就没有完整的教育,但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智慧的爱。”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存在,每一个独立存在都是带着其家庭的全部“基因排列”来到学校,每个学生都是具体的、复杂的、独立的。所以,教育要得到真正的德育效果,要用智慧的的爱去帮助每个学生实现内心需求,让他们乐于接受你的爱,从而使他们循序成长。
在近十年的德育工作之路上,我学会了用“精心等待、集体教育、耐心去爱”抒写“教育的风景”, 在转化学生方面亮起的是一道道爱的“曙光”。
一、精心等待交流时机,顺其自然进行教育
学生犯错了,老师当然会教育学生改正错误,因为这是一名教师正常的工作职责。但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存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情绪,特别是一些“不健康的内向性格”的学生,这种学生是一个自身矛盾体。其内心是渴望与外界进行交流,渴望自己融入他人的生活,渴望他人融入自己的生活;然而,其日常生活又以“不合群”的节奏作为常态,并在其内心建立起稳若泰山的三八线,一旦外界有穿越三八线的风窗草动,就会遭受到他从内心迸射出的如炸药般的仇义,这股非理性的仇义往往置人于死地——即使是暖风绿草,也无法幸免。
比如,2015届九年级1班的君同学,他是九年级才从其他学校转学过来,成绩虽然差,却很少违法日常纪律,可就从他进入九年级1班开始,就显得与整个班级格格不入,非常不合群,其班主任甚是头疼,多次与其沟通交流,但他经常一声不吭,任由你说。最为过分的是:有一次数学课,他没带作图工具,老师好心借给他,他非常生气的将工具扔到地上,甚至朝数学老师翻白眼,气得班主任到政教处找我告状,要我好好教育他一番。作为主管九年级德育工作的我,必须解决这个棘手问题,但是我知道这个问题不是马上就能解决的,针对君这种非常“自闭”的学生,我们需要沉着冷静,把握好交流时间。于是,我把李镇西老师说过的:“如果遇到一个和自己有严重对立情绪的学生,老师偏要去语重心长一番,换来的可能只是学生的无言和冷漠。”讲述给班主任,叫他留下君同学在我办公室,自己先回去。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好奇而又疑惑的我把君同学请进了办公室。进到办公室,果不其然,他一直不拿正眼看我,甚至我还能察觉到他的裤袋就要被他紧握的拳头给扯烂了。在这个情况下怎么办?
依据多年德育工作经验:对于不信任我的学生,我如果主动和他们“套近乎”,矫揉造作地建立所谓的感情,只会让他更加金口难开,因为君同学肯定接受过不少老师的“道理关爱”,但他一直没体会到,甚至内心早已麻木,其实这种学生起初阶段内心偶有交流冲动,但由于在交流中受到过不为人知的敏感伤害,他就会对交流的情景和结果心存畏惧,所以他会回击一切他认为刻意的关爱行为,所以我选择耐心等待交流时机,我让他在办公室静静坐到紧握的拳头松开后,就让他回班级,期间,我只是默默的为他倒了两杯水,说了一句话——等哪天你想跟我讲话的时候再来找我。
在接下来的日子,我通过多方面了解:君同学确实属于小时候遭受巨大的家庭变故,因此遭受歧视,所以,他对外界的仇义十分强烈,指望君同学主动来找我交流(就算是挑衅式的),不可能!那么,耐心等待还有意义吗?经过调查:君同学每天下午放学都要买菜回家做饭给他从小相依为命的中风的奶奶吃,他奶奶特别爱吃鸡蛋,君同学隔三差五就会去学校旁边的档口买鸡蛋。
于是,我每天放学就等待在档口,终于等到君同学的到来,我漫不经心地和君同学偶遇般的闲聊,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中渐渐消除其戒备心理,在这过程,我再伺机出击:“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只有积极挖掘并激发自我内在的能量小宇宙,方可实现从内生长,主动突破,真正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君同学平和的眼神告诉我,他接受了这次自然而然的教育。
这样精心等待的时机,顺其自然的教育,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为其后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运用集体教育外壳,包装个体教育意图
在面对那些性格自卑、自闭、暴躁、叛逆、消极的学生,我以为:个人谈话的效果不会特别明显,就像君同学一样,你很难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最好也不要强行走进他的内心禁区,因为你要强行进入,他的内心世界会不断攻击你,除非你是专业的心理老师。所以,教育这些学生除了精心等待教育的时机,还要善于运用集体教育的外壳,包装个体教育的意图。
1、运用集体活动教育,营造集体教育氛围
时不时借助体验式德育级会,选定一个德育活动载体,比如观看“励志视频”,玩“奔跑吧”游戏,写“同学的发光点”等实用集体活动,引导学生去进行体验和感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与反思中,牵引像君同学这种戒备心很重的学生入场,自然拉近君同学与集体的距离,营造集体教育氛围,正如维果斯基所说:“人所特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流之中”,做德育工作的人都明白:活动比说教更要效。
2、通过集体教育,包装个体教育
在教育的现场,形式就是内容,选择正确形式,呈现有效教育:教师针对某个学生的教育意图,以“集体教育”的外壳包装起来,这种婉转含蓄的教育方式,对君同学进行旁敲侧击,减少锣对锣面对面的敲打,让学生承受的压力会减小,能产生一种区别于以往的新奇感受和温暖的力量,通过集体活动中的肢体亲近,彼此的协作,互相的点赞,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正能量的传递。集体教育固然受益的是全体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应该是被老师包装起来——那个老师心中最惦记,实际受益最大的,藏在集体中的,独一无二的个体——君同学。
三、坚持信仰师爱不断,耐心去爱总会有爱
谁的教育生涯都会碰到像君同学这样的特殊学生,他的一举一动,左右着我们德育工作者的视线,他是我们心中的牵挂,读他千遍万遍,也不一定能读懂,更可怕的是像君同学这样貌似具备“白眼狼”特质的学生,难免少不了计较,很多老师干脆收回“师爱”。我在后期跟进教育君同学的时候,虽然有了前期颇有成效的教育,但是他面对我长久的付出和良苦用心,还可以长期不表达任何感谢、感恩的意思,且有时还会把我当出气筒,给人的感觉就是“刻薄少恩”。但我坚持自己的教育信仰——教育的终端是耐心,每个孩子都应该是一棵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有的花,需要耐心培育,用心去爱,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如果一直没有开花,他有可能是一棵大树,多施肥,多浇水,也许将来看到的是一颗参天大树。基于此信仰,师爱不断,我对君同学的教育行为才能持久,“耐心去爱,总会有爱”,这是一种藏在朴拙之中的智慧的爱。
教育本应充满爱,这是一种教育情愫,也是一种教育信念,但要真正做到爱学生,特别是关爱像君同学这种对老师有抵触心理,甚至持敌视态度的学生时,我们更需要运用智慧的爱,去爱学生,真正做到“慧”爱才会爱。
参考文献:
[1]?张晓乐,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2]?顾慧芬,等.论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区域支持[J],基础教育,2011(4):61
[3]?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的三大认识误区及其超越[J].教育研究,2009(8):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