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探讨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2月5期   作者:李海琴
[导读] 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摘要: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逐渐引起党和国家的重视。尽管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有相关政策出台,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爱,但是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仍存在问题。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对策
        引言
        对儿童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培训和训练,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儿童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基础。但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农民工,使得“留守儿童”数量占据超高比例,必须予以重视。“留守儿童”主要是指在我国农村,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 而本人被留在家乡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共同生活的儿童。“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以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乏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导致儿童性格缺陷、自卑孤僻等问题,危及自身安全甚至影响社会的治安。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极为重要。
        一、“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心理方面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者隔代监护,甚至是其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他们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足够的关爱,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又因为家中受过教育的青壮年不在家,留在农村监护儿童的一般都是年纪偏大的老人,文化水平不高、自身素质偏低再加上家务农活负担重,无法满足对儿童的家庭教育和情感上的需要,还往往对儿童产生溺爱,疏于管教,无法及时给予“留守儿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由于在情感上缺失健全的关爱和沟通以及放纵、疏于管教,就会使一些“留守儿童”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从而形成较为极端的个性特点,比如变得孤僻、抑郁、不会表达自己或者变得暴躁、顽皮且经常做出出格的事来引起别人的注意,严重影响着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让他们误入歧途,走向犯罪的道路。
        (二)学习方面问题
        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甘愿背井离乡外出务工,都是为了能让子女、让贫苦的家庭过上好一些的生活。让自己的子女有条件一直读书,考大学,拿文凭,以后坐办公室,干出一番事业。但是,父母们却忽视了他们的外出务工会让儿童缺乏管制,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留守儿童”较为容易的出现上课走神、贪玩、欺瞒家长、不按时完成作业等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家中监护人大多数为隔代监护,对儿童缺少关爱和管制,大多“留守儿童”还普遍缺乏学习兴趣甚至出现厌学、逃学、辍学情绪。据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此外,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中等或偏下。湖南省桃江县大栗港镇中学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为学校的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学生学业分档,结果显示: 优为9. 4%,良为22. 6%,中为32. 9%,差为35. 1%,而由父母直接监护享受正常家庭教育的学生的学业分档结果为: 优为12. 9%,良为38. 7%,中为30. 1%,差为18. 3%。即大多留守儿童中学业成绩中下达三分之二以上,与正常状态相距甚远。总而言之,“留守儿童”的学习方面状况是不佳的。
        (三)生活方面问题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是很不乐观的。农民工的收入低,这决定了他们无法把子女带进城里抚养,无法供子女在城里上学,所以不得已只有让孩子留在农村,这也表明大多“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便是贫困。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一般都是非常节俭的,在饮食方面,吃饱就行,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这就会让处于长身体时期的“留守儿童”得不到相应的营养需要;“留守儿童”在生病时由于交通不便,再加上农村医疗不发达,很多时候只能采取一些简单和传统的“土方法”治疗,或者干脆咬咬牙硬抗过去。此外,“留守儿童”在农忙时还必须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也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影响极大。
        (四)安全方面问题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监护,而年长的监护人往往缺乏防范意识,不能对儿童进行很好地安全教育。因此“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会让自我保护能力,很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其中,女孩受到性侵害后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帮助,往往极易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出现“留守儿童”的原因有三,其中“三农”问题是根本原因、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直接原因,城乡户籍制度的限制是主要原因。所以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方法就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但这一目标的解决过程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短期内难以达到,当前要采取的解决对策如下。
(一)家庭方面
        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应当担负起相应的监护责任。多数家长文化程度也并不高,他们的传统观念里面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和老师全权负责的,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家长应该摒弃这些错误的思想,树立起“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即使在外工作,父母也要抽出时间来关心自己的孩子,不能做到频繁回家,也要多打几通电话给孩子,促进情感交流,增加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同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也是外出务工的父母和在家的监护人都应该做到的。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以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在家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嘱咐对其孩子严格要求,加强管教。
(二)学校方面
        “留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的。学校应该要积极营造温馨的氛围,给“留守儿童”带去关怀,关注他们的情绪。教师应加强与“留守儿童”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明确他们的需求并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学校可以举办“书信”活动,让“留守儿童”可以把他们的心理的空虚和需要倾诉在信中;还可以设立心理课程,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正确引导孩子们排解情绪;还可以举办更多集体活动,让“留守儿童”在集体活动中增强自信与知识,学习到团队合作,结交到更多好朋友,引导他们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的品格。此外,学校还应承担起主导作用,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坚持家访制度,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交流孩子的在校情况,加强监护人对孩子的责任意识,建立起多角度管理,让学校、家长、监护人共同管理起孩子的教育网络。
        (三)政府和社会方面
         “少年强则国强”,无疑“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不好好解决对中国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更应当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从制度上确保农村儿童享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用《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约束政府和隔代监护人(括父母)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权利的根本保证。政府严格执行九年义务教育法,违法者予以法律制裁。社会也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集中社会力量,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相关组织,给他们带去关怀和问候,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感受到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结语
        “留守儿童”就好像落在角落的种子,偏僻和阴暗很容易让他们变得胆怯、弱小、孤单,但是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太阳和养分,只有我们都承担起照耀和抚育的责任,共同努力,种子才能健康发芽、成长!“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以及安全问题要得到解决,需要父母,监护人,教师加强对他们的沟通交流,给予他们更多的情感慰藉,让他们可以拨开心中的阴霾之地,让温暖的阳光照进他们的心灵。每一份子承担起应当的一份责任,就能让“留守儿童”多一份未来可能性,让社会和国家多一个栋梁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周冬琴.浅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J].当代家庭教育,2020,11:24
[2]郑全社.农村小学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探析[J].学周刊,2020,13:158
[3]于慎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06,3:128~130
[4]阳辉、陈新明.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文史博览(理论),2008,1069~70
[5]徐裕萍.农村留守儿童情况之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07):2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