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学习故事”源自新西兰,是一种评价儿童的方法,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着重强调幼儿是在与环境、周围的人和事件互动的过程中学习的,认为学习是情境性的,也是复杂的。我们用教育笔记、个案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幼儿在园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近三年的主题实践活动园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尝试用“学习故事”的框架,捕捉和记录幼儿的“哇”时刻,捕捉幼儿自主学习的方式和途径,尝试将认知与学习效果结合在一起。那么如何运用好“学习故事”中三要素,来呈现和记录红幼园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学习的故事?怎样让“学习故事”对我们的课程以及教师产生效应呢?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树立“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儿童观。
这个观念的树立有助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幼儿为中心”的思想转变,教师们把重心点落在观察和解读儿童的行为、思想及品质上,给孩子们提供宽松、愉悦、尊重、平等的学习生活氛围,走进孩子的内心,引导教师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具有灵活的拓展和创造,看到每个孩子自我学习和成长的力量,让园本课程迸发出活力。而所有这些也都是学习故事所关注的“学习中的儿童”,也是在学习故事中通过构建学习者的形象所呈现出来的。
(二)提高教师三大能力。
“学习故事”是提升教师观察解读、分析能力、总结和反思能力以及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研《指南》、研学习故事案例、研“有效观察”、研“自主游戏”,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理念与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完善学习故事记录方法和内容。
依据《指南》:“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和“理解幼儿学习方式和特点”,在课程推进和记录的过程中,教师能对孩子的完整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深入观察,可以让我们正确的把握孩子们的兴趣、行为、思维以及学习方式,尽量寻找每个孩子的兴趣生长点,更好地理解、支持、鼓励孩子,并对发生在幼儿身上的学习,进行更深、更细、更广层次的内容记录,继而提升师幼互动的质量。
1.创新学习故事的维度。
(1)记录方法。我们不仅仅局限于图文的记录方式,还融入了幼儿学习过程中对话的原声音、视频,强调了幼儿的参与和文化。
(2)参与人群。“施教者群”由单纯的教师延展到全园教职工、以及幼儿家长和周边人群都成为红幼学习故事的贡献者。他们不仅是故事中的角色,更是故事的倾听者、阅读者、传播者,尤其是吸引家长主动融入到学习故事的记录中,让教师、幼儿、家长三方互动得到了最大效应。
2.注重学习故事的结构。
? (1)注意:是基础——教师对幼儿学习的观察(故事和照片)。
? (2)识别:是关键——教师对学习的分析、评价和反思(机会和可能)。
(3)回应:是方向——教师对幼儿学习的支持以及进一步学习制定的计划(分析和评价)。
(四)建立园本课程的学习故事资源库。
一是文本资料。建立班本课程档案(包括课程目标图、网络图、总结与反思、学习故事、幼儿成长档案等)。
二是电子资料。依托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使学习故事的呈现内容更为丰富,方式更为直接,影响更为深远。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园本课程《学习故事案例集》
园本教研定期开展“学习故事”的交流分享活动,大家渐渐理清思路,共同分析记录的过程,并从中分辨哪些是与孩子有关的信息,解决了教师在撰写中的担心与困惑,学习故事抓点也越发精准,越写越精彩。“学习故事”在班级主题墙的呈现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目前已形成以主题实践园本课程月分类的《学习故事案例集》。
(二)园本课程学习故事资源库
将园本课程的“学习故事”借助园所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推送,整理后形成电子版学习故事案例集和资源库,为后续课程的有效推进与完善提供依据和实践指导。
四、效果与反思
学习故事属于孩子、老师和家长,属于每一个参与幼儿学习过程的人。学习故事记录的不仅仅是孩子们学习的“魔法时刻”,也见证了教师成为有“魔力”的研究手段的全过程。在掌握了“学习故事”三部曲的框架和内涵,再加上我们用心、用情的观察和读懂幼儿,用专业精神去支持幼儿,好的学习故事自然应运而生。
(一)《指南》《纲要》为依托,夯实理论基础。
“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想象和创造力,尊重幼儿在生活中游戏中学习的特点,为幼儿创设温暖的、互动的、富于理解和激励的学习环境”等,都是《纲要》和《指南》精神所倡导的。在“学习故事”研究共同体中,通过“学习故事”行动研究,不管是直面还是疫情期间的隔空观察,我们都把所学的教育理论迁移到教育实践中,以一种更富有情境性、故事性和过程性的方式去观察、记录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孩子保持持续的关注,为不同层面的孩子提供个性化支持与引导,不断生成和完善我们的主题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提升自身实践智慧。
(二)“儿童观”为基础,转变自身行为。
幼儿“主动学习行为”是学习故事的重要特征,要求教师去发现幼儿的自然智慧与能力,教师只为幼儿创造下一步学习的可能,接下来做什么仍由幼儿自己做主,将原来教师主导的“学”转向幼儿自发的“学”,是在生活和游戏中的、寻常时刻的、富有个性的“学”,各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使幼儿的发展更具有整体性和创造性。这些做法不仅使教师的儿童观发生根本的转变,并且可以自然地落实到行动中。“学习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行为的转变、行动的反思、惊喜和幸福。从每月园本课程的分享活动中也不难看出,学习故事不仅帮助教师成长加速,而且使她们的工作充满创意、乐趣和幸福感。
(三)“真故事”为纽带,增强家园合力。
幼儿园以“学习故事”为载体进行家园共育,家长和教师共同撰写学习故事,都成为了幼儿行为的观察者和支持者,此举有效地提高了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和能力。家长发现孩子的精彩瞬间,会记录、会反馈,孩子能够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双向认可,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学习故事”在园本课程中带给我们教育理念与行为的转变,同时指引着我们观察和倾听孩子的心声,追随孩子的兴趣,支持他们探究和实现他们心中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