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2月5期   作者:马长锋
[导读]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所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意识倾向
        摘要: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所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意识倾向。学生一旦对物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促使他们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关键词:高中,物理,兴趣,培养
        兴趣是人类探求知识的内存动力,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学生对物理学科有了兴趣,就会专心致志地去钻研它。这对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增强理解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学习兴趣的培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教师如果能够因势利导,使他们适时的把学习兴趣转化成学习乐趣,进而转化成学习志趣,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和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把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感觉物理很有趣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能把理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把生活融入物理,让物理走进生活。例如,在讲解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可以向学生提出:假如没有空气阻力,下雨天我们还敢不敢出门呢,这样就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分析、去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要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以生动的生活实例为媒介,广泛激发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热爱物理、探究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实例有很多,教师应当注意收集和挖掘。如,教学惯性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在乘车时从车启动或刹车的过程中感受、体验惯性,学生的一次亲身体验要胜过教师的多次讲解。又如,在平抛运动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交警是怎样根据从发生交通事故的车上掉下的一颗螺丝钉来判断汽车是否超速的呢?把物理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去思考分析,让学生参与到案情的分析中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既掌握了相应的物理知识,又能感觉到物理知识是很有趣也很有用的。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生动、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能把真实的生活场景进行活化,将一些物理问题融入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能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共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新知识中去,达到思维活跃的最佳状态。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应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尽量给学生在审美情操上的满足。如果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能制作出切合学生实际的、让学生感兴趣的、生动形象的课件来,既能使得课堂气氛变得融洽、和谐有激情,又能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既抽象而且在中学物理实验室又不能进行实验,我就利用flash课件向同学们模拟展示了α粒子散射实验的各种情形,从模拟实验中让学生分析得出了α粒子散射实验的几个结论,课件中的动画立体感很强、形象生动,增强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做好物理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标志是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因其本身的形象直观,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有身临其境、参与其中的感受。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一切条件去进行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可以向学生演示某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物理实验或引导学生围绕某个实验自主探究。让生动、形象、鲜明的实验现象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可以化空洞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直观的演示,从而引起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除了课本上必做的实验之外,我们还应该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启发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例如在学到液体的表面张力的时候,让学生课后自己去做一个让缝衣针能浮在水面上不下沉的实验,让学生说出做出该实验的感受,并分析其中的道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我们可以取两个完全相同的生鸡蛋进行碰撞实验,结果我们发现每次碰撞时总是被撞的鸡蛋被撞破,做过实验后,让学生分析其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学生乐在其中,思在其中,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实验把有待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配合教师讲解,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达到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在设问质疑的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对一眼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设问质疑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学生有了疑问就会进一步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也就有了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从生活中找出新颖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问质疑时常常要从“疑”、“趣”、“情”这三个方面考虑。“疑”,是给学生造成一个疑点或悬念;“趣”,是增加问题的趣味性;“情”,是用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在物理教学中,要善于从问题入手,设问质疑,引导学生思考,寻找藏在问题后面的奥妙。巧妙的设问、精准的构思,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学习潜能的目的。例如在讲解物体的平衡时,我们可以设计这么一个问题:挂在墙壁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上,让学生回答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对生活实例的探究,不但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记忆物理知识,还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只有在物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爱学、乐学,从而全面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江刚:《关于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的思考》,《考试周刊》,2009年第26期。
[2]李娟:《浅议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教学论坛》,2013第13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