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2月5期   作者:李杏意
[导读] 本文根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本文根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提倡我们积极探索,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把言传身教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自觉地、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优良品质,让我们的莘莘学子都成为品学兼优的下一代。
        关键词:渗透 德育 潜移默化 策略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复兴伟业的肩负者,“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我们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培养情操、塑造品德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
        《小学德育纲要》明确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任课教师要以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为依据,运用教材联系学生实际,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下面是我在数学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寓德育于情感教育当中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这句话很明显地告诉我们师德是培养学生良好德育的前提。数学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学生的道德标杆和人生导师,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要使自己具有崇高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积极上进的敬业精神等多方面的道德素养。比如:教师无私奉献、廉洁从教、和蔼谦逊、诚实守信、团结协助等优良品质,学生在与教师交往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又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课堂上,教师那优美、工整的板书设计,流畅、精炼的语言表达,自然、大方的教学仪态,不但能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知识,无形中也给学生以美的感染,陶冶了情操,学生萌发了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切身体会到一种责任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生受到教师高尚人格魅力的影响,其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就会受到约束,得以修正,便会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寓德育于合作学习当中
        当今社会“合作”是其发展的基石和主流。就像篮球运动和足球运动一样讲究团队合作精神。学生是社会的一员,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在合作中求进步,所以我们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推进,更新教学理念,改变课堂结构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构建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为学生搭建自由、自主地交流、讨论的平台,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学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4人/小组),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准备大小不同的圆片、细绳、直尺;(2)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实际测量出圆的周长、直径;(3)用计算器找出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2.出示合作学习任务:(1)你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2)你能猜测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吗?(3)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学生小组合作,展开探究: 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猜测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进行了验证。最终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交流、共同探讨,不知不觉地学会尊重、谦让、互助、团结等等,实现了学生间的共进和共赢。
        三、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知识的传授当中
        小学数学教材中本身蕴含着大量的德育因素,这需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如“珠算”的发展历史,“七巧板”的发明,以及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的辉煌成就,让学生了解这些可以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孩子在伟大数学家优秀品格的熏陶下,树立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四、善于顺势利导 ,寓德育于学生的表现当中
        在课堂上,作为教师,必须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要切实注意并发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中所蕴涵的德育因素,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学习中的表现,及时地、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时,我指名让学生说出21÷7=3这道算式中的因数和倍数,一个学生回答:“7和3是因数,21是倍数。”另一个学生评价说:“这位同学说错了,应该说7和3是21的因数,21是7和3的倍数,因数和倍数是相对而言的。”面对这两位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我先肯定了第二位同学的评价是正确的,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能单独存在。所以我们不能说哪个数是因数,哪个数是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接着顺势利导,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很多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互为制约,互为存在的,是发展变化的。这样学生就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地认识事物,懂得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上去观察,去认识事物和问题。
        五、巧设作业,寓德育于学生的作业当中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布置一些含有德育因素的作业,使学生的德育教育得以延伸和巩固。比如:在教学《扇形统计图》时,我要求学生根据实际观察自己妈妈或者爸爸的作息时间制作扇形统计图,了解妈妈/爸爸每天工作、睡眠、活动、吃饭、看电视、做家务、其他所占用的时间,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辛劳,学习合理分配时间,渗透亲情教育和珍惜时间的观念。
        总之,在我们的数学课堂进行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当积极探索,把言传身教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自觉地、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优良品质,让我们的莘莘学子都成为品学兼优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1.《小学德育纲要》
        2.《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
        3.谢芳.小学数学课堂“渗透”德育教育之我见[J].科技视界.2014年36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