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小学重要学科之一的数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小学生小学数学的培养,应当对学生的主导地位予以重视,并采用巧妙的数学思维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通过数学模型思想的长期影响,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思维学习模式。本文主要对小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路径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模型;渗透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升,并且通过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对实际生活的不断融入,使得学生的数学模型下自主创新思想得到了良好的培养[1]。
一、数学模型思想在小学课堂教学之中的渗透现状
(一)过于形式化
对于小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虽然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但其中不少教师仅仅只是盲目跟从,对于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只是为了联系而联系,但却对于“数学化”的过程却予以淡化,且对于算法多样化的操作较为重视,对于分析优化的过程随之减少,使得一般的算法模型无法形成,机械的训练使得“建模”以及“用模”的过程被忽视,虽然对探究活动的形式进行了强调,但却缺乏了思维层面的指导,使得学生的学习质量大打折扣[2]。
(二)不准确的目标定位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数学教师的教学重点仍是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对于学生的主导地位并没有有效的体现出来,学生仅仅是被动的对知识进行接收,形式上的对活动进行简单的探究,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对数学的内在进行探究的体验[3]。
(三)单一的评价方式
大多数的小学教学过程对于学生的评价是以解题为主,得分的高低决定评价的优劣,却缺乏对学生建模能力以及建模意识的检测,这就会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存在误区,对学生产生错误的导向[4]。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策略
(一)通过感知,对学生初步建模进行引导
通过对模型关注的对象进行充分的感知才能够进行模型的建立,而这就由具有同一类型的事物当中对这些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或者是特征进行抽象,从而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积累,对这类事物的相互关系进行全面的感知。
比如在进行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课堂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平均分为不同形状的纸、不同长度的粉笔、不同容量的水等不同的事物进行观察,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长度、高度、数量以及体积等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对其整体与部分进行自主的分析,从而使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能够形成,使学生数学模型的建立能够得到有效的帮助。
(二)展开联想,对知识体系进行建立
对于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严禁生搬硬套。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从看似杂乱的问题之中找出与数学本质相同或者相似的属性,链接已有的知识体系,从而构建出数学模型。对于分数知识的课程教学,就需要理解多种表像抽象,比如一张纸、一支粉笔、一块蛋糕等,对于这些具体的事物,能够通过感官进行获得,但对于某些不可见或者是虚拟的事物,就需要教师创造良好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对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迅速的把握,从而构建出数学模型。
(三)组织跃进,对本质进行抽象
对于数学模型的构建,设置数学情境只是为了使其更加简便,但对于模型的完成还是需要进行形象到抽象的跃进,并使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运用。
比如在进行四年级上册《平行与相交》课程教学时,如果教师仅仅是使学生对双杠、轨道等事物的形象进行感知,那么就无法有效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所以对于“平行”数学概念的讲解时,教师应当牢牢把握“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的距离保持不变”的特征,使学生能够将目标从形象的素材转移到抽象的宽度之上,使学生能够对“两条之间为什么不会相交”进行充分的思考,之后使学生在两条之间之间做垂线段并测量其长度等形式进行自主探究。
对于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教师不仅要对构建思维的过程予以重视,还要使学生进行充分的拓展,从而使学生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应用,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显著的发展。
结束语:
对于数学思维模型在小学数学之中的渗透,教师应当对启蒙教育设计进行优化,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予以重视,对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应用,从而进行实践教学的渗透,才能够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本质有着更好的把握,从而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黄效武.渗透模型思想 培养学生思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入渗透数学模型思想策略[J].新课程·上旬,2019(12):58.
[2]管彩霞.数学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9(7):80-82.
[3]张婷婷.构建数学模型 渗透模型思想[J].辽宁教育,2019(23):74-75.
[4]叶少芹.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渗透数学模型思想[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1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