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2月5期   作者:陈绍敏
[导读] 核心素养是当代教育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随着课改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摘要:核心素养是当代教育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随着课改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小学数学无疑是激发学生思维逻辑与抽象能力的前站,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让小学数学课堂绽放新活力。本文对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引言
        核心素养意指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教育中,逐步获取社会生存的能力以及个人发展必须具备的素质。其涵盖了孩子们的知识、技巧、感情、价值观等诸多层面,可以说是一个综合体。对于当下数学来说,其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这是教学中必须要予以重视的主要内容,如果数学教学一味的强调知识的获取,对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不加关注,那么教学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教学的需求,无法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高效课堂指的是教师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营造一种合适的教学情境,活跃数学课堂氛围,使课堂变得有趣和生动。这种教学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打造一个有趣、轻松的数学课堂,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
        1 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的意义
        数学作为三大主要学科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学生的基本素养和思维能力等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能够让课堂氛围更加轻松、开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想要在数学课堂上教会学生思考,从根本上教会学生学习,就要积极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
        2.1 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对知识的联系与整合来解决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可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例如,在教学“圆”的知识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创设如下教学情境:小军想骑单车玩耍,面前摆了三辆单车,他先骑上车轮为正方形的那辆,结果无法移动;接着他骑上车轮为椭圆形的那辆,能移动了却跑不快,也不好骑;最后小军骑上车轮为圆形的那辆单车,跑得很快。学生们边看视频边议论,课堂氛围十分活跃。适时提问引导:“单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形的,其他形状为什么不行,你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开始翻阅书本,纷纷结合正方形、圆形、椭圆形的特点来谈自己的认识,很好地运用了所学知识来解答问题,逻辑思维能力得以培养和训练,如此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亦获得了较好发展。
        2.2 数学游戏引起课堂专注能力
        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堂专注力不高,最多只能维持20-30分钟,导致他们在数学课上经常走神。教师针对这种问题积极做出相应措施,对此,将游戏引入数学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专注能力,从而带动课堂的活跃氛围,通过在数学课堂上结合游戏教学,帮助学生创造更适合学习的数学环境。教师也要积极参与进去和学生一起进行数学游戏,让学生把所学内容运用到游戏中,加深记忆和巩固。在游戏过后,让学生通过数学游戏中学习到知识要点做好笔记。例如,当教师在教学《乘法口诀》时,可以在课堂上开始“爬楼梯”游戏,即教师利用多媒体将乘法口诀以“台阶”的形状展示给学生,在1分钟倒计时内学生尽可能地记住台阶上的乘法口诀,当倒计时结束时,所有的乘法“台阶”上的数字消失,随即教师随机指出其中一个“台阶”,让学生说出该“台阶”对应的乘法运算。

教师还可以利用“跳格子”游戏帮助学生记住乘法口诀。在课堂上,教师将所有的乘法口诀以“格子”展示,模仿“飞行棋”的玩法,教师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学生都有一个骰子,当学生摇到哪一个数字,则可以前进相应的步数,同时还需要说出该格子的乘法口诀。教师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把当堂学生内容运用到游戏中,加深学生记忆巩固所学知识要点,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专注力,教师也要积极参与进去和学生一起进行游戏,在游戏中相互协作构建平等课堂。
        2.3 参与实践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内涵
        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实践活动的参与,帮助学生形成形象的、具体的认识,这样更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让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比如在《千米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围着学校的操场走2圈半,让学生对1千米的长度有具体的感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1千米的体会,学生大部分认为1千米很长很长,走完1千米比较累,通过学生的经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量感;其次,教师结合本地区的交通和建筑物,给学生画出城区主干道的地图,并用牌子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标出,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图形,能够直观得出“1千米”就是“1000米”,也就是10个100米,100个10米……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1千米的量感,并能够结合以往米的知识,构建起二者之间直接的联系;再次,在学生对1千米有了理性认识以后,让学生说说如何在实践中估计1千米的距离,如从哪里走到哪里是1千米?学生有的认为可以测量一下一步的距离,然后通过步数来估计1千米的距离;有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步行、骑自行车、汽车等的速度和时间来估计1千米的距离,通过活动让学生从多方面感知1千米的实际距离;最后,开展手拉手活动,让学生10个人手拉手站成一排,通过测量得出10个人手拉手的距离正好是10米,因此对1千米的距离进行推测,每增加一个人,距离就增加1米,那么1000个小朋友手拉手的距离就是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对千米长度的认识。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够从亲自走、地图看、工具测量和手拉手等具体活动中对1千米有形象、直观的认识,既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也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正确、灵活地运用知识,拉近知识和实践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4 理论结合实际,创造灵活的教学氛围
        小学数学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在课堂上适当融入一些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时间、空间去挖掘自身的潜力。比如,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教师在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前提下,可以考验学生知识迁移运用的灵活性,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将观察图片、分析数据作为学生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加深印象,深入理解。
        3 结语
        成功的数学教育对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最终培养学生探究数学规律的能力。这才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终极目的。与此同时,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过程。教师要学会课前预习、课堂参与、课后实践总结,构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高效课堂,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对于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途径研究[J].赵启聪.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4)
        [2]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J].吴平.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9)
        [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探讨[J].张艳.中国校外教育.2017(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