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重要的教育形式之一,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尽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但受情绪的影响及外界刺激的干扰,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掌握规则意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而必要的。
关键词:
区域活动;幼儿;规则意识
一、幼儿区域活动中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在幼儿园开展的各种区域活动中,良好的规则意识是保证这些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如果幼儿在区域与活动中没有良好的规则意识,就不可能会产生良好的活动结果。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能够通过规则的树立将自己的教学意图包含其中,在活动中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调整、约束并且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权利,这也是区域活动的基本要求。
(一)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幼儿的内在需要
在童年时期所养成的良好的规则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对人的长远发展和未来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人在社会集体中都通过遵守规则来约束自己,而约束自己的前提就源于心中的规则意识。重视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能为幼儿更好地融入社会集体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在幼儿的日常区域活动中,能够产生并提供很多幼儿自由选择活动项目和开展活动的合作机会,也在不受约束的条件下为他们提供了自我认知和规则意识形成的机会,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能够做到相互之间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二)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幼儿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
心理学家指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终结在善于协调各种关系,并在一定的社会秩序中达到相对自治。”在区域活动中经常会看到幼儿各种各样的行为或现象,而这些幼儿的行为,如果我们能够仔细寻找其中的原因并进行分析,不断改进活动方式方法,那么不但能能使幼儿主动积极参与,也会让区域活动的开展变得更加顺利和有效。幼儿也会将所培养形成的规则意识融入其他学习活动中,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
三、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强化作用
行为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是有机体接受到外界的刺激后做出与此相对应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就是学习。行为主义者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要塑造行为,就是通过不断强化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来塑造某种行为。可见规则意识不断强化对幼儿最终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在对幼儿区域活动进行跟踪观察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注重开展活动前规则的提出,而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后,却没有再次针对幼儿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再次讲明规则,规则在幼儿眼里仍是抽象的,因为他没有在具体的实践中了解规则,只是在活动前提出,幼儿转眼就会忘记,专注的做起自己的事,规则也会抛在脑后,没有达到强化的效果。
【案例分析】在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中,构建区是很多孩子喜爱的区域。老师在活动开始前说明了规则,材料要轻拿轻放,活动结束后要把材料放回原位。幼儿开心的玩起来。等活动结束后,有的小朋友照做了,而有的小朋友却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把材料随意摆放到了不正确的位置。老师没有纠正,而是走过去自己把放错位置的材料摆放到了原位。第二次活动时,发现随意摆放材料的还是那部分小朋友。
上述案例,老师在活动结束后没有再次提到物归原位的规则,而是自己把材料摆放整齐,这使得没有遵守规则的孩子并没有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
规则是幼儿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必然的要求幼儿对规则的遵循与认同,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形成初步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认同与内化,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幼儿园区域活动教育功能的实现。
(二)培养方式不当
蒙台梭利以自然主义的儿童观为基础提出了纪律教育的相关理论,其中很好地诠释了她的纪律教育思想。她提出:教育的目的不是限制、惩罚、控制和命令儿童,而是激发儿童的“内在纪律”,以给他们带来更大的自由。她提倡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而非幼儿被动地接受。
正如赖清文所说:“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对规则的反应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主动维护规则,这种情况下成人一般都会对幼儿给予鼓励和夸奖;二是不适应规则时出现焦虑不安和哭闹的表现,成人这时候一般会采取强制措施,控制幼儿不良情绪。不管是什么处理手段,都只是针对教育方法本身,而没有关注幼儿规则意识的问题。”
经常会听到老师对幼儿违规行为进行批评时的语气都是很严厉的,但是严厉的批评不一定能产生好的效果。幼儿教师是幼儿的榜样,他们是幼儿模仿的第一榜样,教师的言行会对幼儿产生深远影响。
【案例分析】幼儿园大班设计了“游乐场”的活动区域,很多小朋友都很喜欢到这个区域玩,可是因为抢“过山车”两个幼儿争执起来,一个小朋友还动手推倒了另一个小朋友,老师很生气,让推人的幼儿道歉,并批评了整个“游乐场”区域的幼儿,说他们这个区域秩序最差,推人的小朋友委屈的哭了,放学的时候整个区域的小朋友都无精打采的。
教师对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教育方式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适当,会使很多幼儿产生不愉快心理,教育效果也不尽人意。
老师面对区域活动中秩序混乱的局面时,有时会没有理性分析具体情况就让小朋友道歉或提出批评,这样很容易伤到幼儿的自尊心,是不适当的教育形式。在纠正幼儿的无规则意识时,采取合适科学的方法,不但可以很好的达到效果,也有利于维护幼儿的自尊心。
(三)规则定位片面
我们经常会认为成人容易接受的东西幼儿也会容易理解,然而幼儿的认知、思维都是与成人有很大区别的,我们觉得通俗易懂再平常不过的事物,放在幼儿那里有时却是抽象难理解的,因为他们的认知等各方面还没有发展到相应的水平,所以有时老师所提出的规则,并不是幼儿不遵守,而是他们并不理解。单纯利用话语来约束幼儿,只能让幼儿感觉到自己听老师的话了,除了期盼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以外,在他们的认知里只是做了与自己无关的事而已,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更谈不上规则意识的培养。
【案例分析】:在“娃娃家”区域活动中,老师在反复强调着:“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不要争抢玩具,要有秩序的拿玩具,要学会与他人分享……”老师说了那么多规则,说了那么多遍,有的小朋友就像没有听到一样,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区域活动毫无规则可言。老师感到很无奈。
可见对于幼儿来说,这些要求幼儿并没有真正理解,只是能说出来,具体做的时候却出现了很多问题。
这种思维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外部的要求,是我们承认故意的强调并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只是单纯的在告诉幼儿什么是“规则”应该怎样做到遵守“规则”。这种教育方式与我们所提倡让幼儿接受自然主义无意注意的学习规律有所违背,结果却只能引发这样的效果:规则如同知识一样,只有幼儿能够接受就行,即只需强调让幼儿“能说出”而不需要幼儿去理解它、实现它,即“能做到”。这种说教形式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来说不但起不到任何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造成儿童对规则的误解,对他们的发展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
四、区域活动中的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规则需要幼儿的遵守,重视规则遵守的结果而忽视幼儿自主的的规则意识的形成,会让幼儿对规则的遵守仍旧不服从于内心,他们的遵守只能是成人所强制的,从长远的角度看也不会产生良好的影响,这种短暂的遵守行为势必会违反幼儿自身的意愿,会导致幼儿对遵守规则的逆反心理,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幼儿区域活动规则意识的培养,具体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活动前集体规则的提出
活动前,应先让幼儿基本了解今天活动所开设的区域,让幼儿初步明确自己所感兴趣的区域活动,避免在活动开始后幼儿盲目地来回走动寻找。同时,还要把集体都应该遵守的规则告诉幼儿,让幼儿了解并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明白即使是自由的活动也要讲规则。
教师可以在活动前进行亲自示范来加深幼儿的记忆,并在示范的过程中加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能引起幼儿注意的细节问题。可以在各区域中粘贴一些显眼又不失童趣的标记,每个东西有每个东西对应的固定位置和对应标记,避免幼儿在东西过多的情况下,物归原位时忘记了位置而放错。这些标志在幼儿活动中经常看到,不仅无声的提醒了孩子,还让幼儿在活动中能够互相提醒。
同时在区域活动时教师应尽一切可能排除周围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一个良好的状态,确保区域活动的有序进行。为幼儿创设安静的活动环境是培养幼儿区域活动中规则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舒适安静的环境既能发展幼儿的专注能力,又培养了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关心他人不打扰他人的集体意识。
(二)不同活动区域划分完成后规则的提出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特点和自身特殊的规则,因此还要特别重视不同区域的特殊规则。教师应把这些规则通过一些形象有趣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幼儿理解熟悉。合理变通的规则渗透可以避免集体讲解这样隐性的浪费。
每个区域参加的幼儿人数都应该是有限定的,比如在每个区域前摆好一定数量的小垫子,或是画好小脚印,小石阶等提醒幼儿这个区域限定的人数。久而久之在潜移默化中,不用教师来提醒幼儿就会按照这些标示着的要求去做。
每个区材料的投放都是不相同的,有些区域的材料是不可以反复使用的,这就需要幼儿树立为其他小朋友着想的意识,不乱用,不浪费,如果材料用完,幼儿也要学会分享。教师可以在比如美工区胶水、纸张等材料旁写一些不要浪费的提醒标志,提醒小朋友们学会与自己的伙伴一起使用,不要浪费,也可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看到有这样的行为及时提醒。
(三)活动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规则的强化
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化阶段是学前时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幼儿往往会表现出一种在行为或观念上的完全以个人为主而不考虑他人的倾向,如霸道、自私、任性、自满等倾向。这个阶段是每个个体发展的必需经历的一个阶段,这种特性对幼儿个体社会化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够在幼儿处于这种阶段时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去中心化”引导,不断为幼儿提供正确而积极学习榜样供幼儿模仿,帮助幼儿真正意义上领会到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方式,自己应该怎么学习这些行为方式来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 因此,当教师发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遇到问题时,针对幼儿所遇到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向幼儿提出具体的要求来规范他们自己的行为习惯,以帮助他们克服遵从规则上遇到的困难,度过难关,逐渐的能够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为,进而在区域活动中能够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四)活动结束后评价过程中规则的总结
活动结束后进行活动的整合和评价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也是至关重要的。不稳定、易反复是每个处于幼年时期孩子的性格行为特点,要在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方面做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符合活动要求的行为规范,就必须及时进行科学而又成效的工作评价,以此来不断强化幼儿正确的行为,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
1、评价方式
活动后的评价在对幼儿园幼儿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不仅能够起到改进和调节作用,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幼儿再进行区域活动的需要和愿望。其采取的评价方式也应该丰富多样,有:教师评价、幼儿评价、师幼评价、个别评价、集体评价相结合等方式。也可以运用讨论、提问等方式。例如集体评价法,让所有孩子在班级开展区域活动,大家一块讨论与交流,不断的向教师反馈活动中的信息以及存在的问题,评选最佳区域。包括最佳操作区、最佳成果区、最佳合作区等。
2、对幼儿参与活动遵守规则的表现的评价
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夸奖,哪一个小朋友在规则的执行中有了明显的进步;美工区的哪些小朋友把材料料当成自己心爱的玩具一样,懂得了爱惜;在语言区哪几个小朋友能相互提醒,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在建构区哪些小朋友在搭建自己建筑的同时又保护了他人的建筑……等等都要进行表扬。榜样的力量对幼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3、对幼儿遵守规则获得成果的评价
体验不遵守规则所带来的后果,对比遵守规则所带来的秩序和快乐,说一说活动中不顺利的地方在下一次活动时的解决办法,不但让幼儿做规则的实行者,也让幼儿做规则的制定者。这样,孩子成为规则的主人,享受规则所带来的成果,规则意识的养成会取得更好的成效。在规则的逐渐掌握中,幼儿会越来越深入的体会到遵守规则带给自己与他人的方便,因为遵守规则,幼儿也很容易被集体接纳,获得来自他人的社会性支持。这些美好的结果会使幼儿逐渐认同规则,使遵守规则内化为自己行为习惯的一部分,从而产生更多符合规则的行为。
区域活动是最受孩子们喜欢的一种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可以自立、自由、自主的去学习、探索来掌握知识,而且能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并且要注意有耐心有恒心的培养,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获得好的结果,让幼儿深切认识到规则对于区域活动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参考文献 :
1、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9.
2、邹丽萍、朱芸秋.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百花园地;182
3、赖清文. 3~5岁幼儿规则意识发展特点及其与气质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4、张迎辉.浅谈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策略.学周刊;理论与实践.2014;9期
5、贾乐. 2-6岁幼儿秩序行为特点及其关键期的培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6、顾玉萍.大区域活动幼儿行为评价的实践研究幼教天地2005.05.045
7、张平.关于区域活动中幼儿秩序感的培养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5.3中旬刊
8、王婧.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指导研究[G].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李会敏.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