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开发利用地方资源,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摆在所有幼儿园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探讨地方资源在当地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中的应用,让孩子们直接感知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爱家乡的情怀。
关键词:幼儿园;活动材料;本土化
前言
素材具有强烈的当地特色和孩子的生活相近,对孩子的身体和精神发展有很大的意义。地域活性物质应该与地域的文化特征、地域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状况相结合。教师将充分考虑当地自然和文化生态资源,尽可能提供合适的材料配送方法和内容,拓展、支持、刺激孩子们的兴趣,引导孩子们与环境完全对话。
一、挖掘丰富的乡土资源
(一)提高教师对乡土资源的认识
孩子们生活的环境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尽可能为孩子们提供适宜的素材,扩大孩子们的兴趣,支持和引导孩子们与环境充分互动,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继承家乡的民俗文化。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对地方资源开发意识不强,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活动素材,这与教师对地方资源的认识不足有关。因此,幼儿园应加强教师对地方特色资源及其现实意义的认识。一方面,幼儿园可以组织教师查阅相关文献,编写本地教材,开展相关教研活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教师实地考察、参观或举办文化讲座,让教师直观地感知当地风土人情。另一方面,鼓励教师深入生活,充分了解当地特色,不断挖掘教育资源,鼓励教师思考“哪些资源可以投入幼儿园区域活动?”这些地方材料的教育价值是什么?”这些材料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吗?”这些材料对幼儿会引发哪些活动?这些活动能促进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吗?”只有在不断的提问和思考中,教师才能提高对地方资源的理解。
(二)优化教师对乡土资源的选择
地方资源大致可分为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在自然资源方面,矿产资源储量巨大,生物资源多样,水能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独特。在文化资源方面,有汉、彝、苗、回、布依、白、果洛等民族的风俗习惯,有戏剧、歌舞、民间文学、民间游戏、地方特产等,面对如此丰富的地方资源,教师要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科学选择,提炼精华,除去他们的渣滓。在选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原则。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儿童生命、促进儿童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活动区的物资安全不容忽视。教师在选材时,应充分预见其潜在的风险,避免放置有毒有害物质,并及时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清洗消毒。② 适用性原则。”“宜”特别强调教师选择的教材应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③ 生活的原则。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许多当地资源。
(三)鼓励教师多种渠道收集乡土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广泛收集当地资源。首先,教师自己可以通过旅游、参观等形式收集民间传统艺术、音乐、舞蹈、工艺等各种民间乡土资料。比如,有的老师把彝族剪纸放在艺术工作区,有鱼、鸟、蝴蝶、桃花等,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剪纸”作为毕节的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剪纸”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剪纸作品的艺术美,而且锻炼了孩子们的精细动作、手眼协调、注意力集中等,也激发了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其次,收集当地的资料也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教师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区域活动中来,共同收集当地的资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家长会、亲子活动等机会,向家长宣传地方教材对孩子的教育价值,向家长展示活动区收集到的地方教材,以及孩子利用这些教材开展的各种活动。三是充分挖掘社区资源。社区里有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家。教师可以调动社区的人力资源。比如,邀请民间艺人带领孩子们初步了解芦笙、岳琴、二胡等民族乐器,激发孩子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邀请擅长苗绣的艺术家向孩子们介绍苗绣的来源、类型和工艺。他们还可以通过“苗绣展”激发孩子们对当地苗绣文化的自豪感。
二、乡土资源潜在教育价值的实现
(一)创设乡土化主题环境
环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应加以创造和利用,以有效促进儿童的发展。”环境具有隐性的教育功能。教师可以专门为孩子们打造当地的主题活动区。除专题活动区外,教师还可以在不同的活动区围绕主题开展各种活动。乡土环境的创造要求教师具有“生活教育”的理念。直接体验是孩子进步的最大动力。教师要关注孩子的真实感受和经历。营造乡土环境,要突出儿童主体的参与,依托乡土资源,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游戏素材,支持孩子们的真实体验,在“边做边学、边做边教、边进步”中求进步。
(二)有效介入与指导幼儿游戏
当地的教材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教师应充分调动孩子的热情和主动,自由选择操作材料,使孩子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充分的相互作用,从而得到身体和心灵的和谐发展。鼓励孩子们独立玩耍并不意味着削弱老师的指导。因为孩子们不习惯一些当地的材料,所以老师不及时介入和引导,这些材料很难起到教育作用。
(三)对乡土材料投放的审视与反思
“反思”可以唤起教师的主观意识,通过教师的指导可以重新考虑地区的质量。只有在这种方法下,教师可以自由地完成许多单一的和机械化的无聊的工作。在地区活动现场,许多教师对地区资源发展意识薄弱,几乎没有考虑物质配送的价值和意义。为了反映和探讨,教师应勇于改革,积极注意区域活动。
结语:
为了提高地区活性物质的质量,研究人员,特别是前幼儿园的教师,可以强化本地化研究,完全掌握地域的特性,活动地区有很强的地方风味。孩子们可以更直接地认识当地的乡土习惯,培养热爱故乡的心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N].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 余仁丽.浅析毕节红色文化在当地中学思政课中的运用[J].改革与开放,2018,(24):103-104.
[3] 陈秀云,陈一飞.陈鹤琴全集(全六卷)[M].江苏: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
[4] [意]玛利亚·蒙台梭利. 有吸收力的心灵[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7.
[5]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第一幼儿园课题组,师云凤.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J].学前教育研究,2018,(1):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