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并将之放在总目标的第一条,可见,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精神哺育,打好思想、道德、文化的底子至关重要。也是能否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塑造求真向善审美的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 教育 人格塑造
未来的竞争是心理的竞争,未来的人应具备良好的人格素质。21世纪需要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才,语文以其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和历史积淀则为教育中塑造完美人格提供了文字基础和精神养料。一位日本学者认为教育是“实现人之尊重的教育”,其目的是“人格的完成”。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社会服务。可见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人格素质,发展健全人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人格魅力的塑造。结合自己几年来的一些教学体会,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有以几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
义精神,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三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高尚人格思想素质、塑造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目的。
如当我上《最后一课》一文时,我着重分析了小弗朗西斯的思想品格和性格特点,以及“最后一课在小弗朗西斯心中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体会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勇于改过的人文品质,并不失时机地针对当时学生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进行教育,指出良好的班集体对个人成长学习具有重大意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集体主义的激荡。又如讲《假如我是一只鸟》讲到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只饱受磨难、喉咙嘶哑的鸟,为了祖国不停歇的歌唱,哪怕死亡也不能分割自己对祖国大地的眷恋,来表现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讲鲁迅时,势必要讲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节操,他“弃医从文”、以笔作为武器,拯救国人麻木不堪的灵魂,和敌人顽强斗争的伟大人格魅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把作者和作品主人公的良好性格、伟大的人格都春风化雨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内容将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审美教育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我在讲《背影》一课时,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
另外,很多文章都是很好的美育教材,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追求人性的美。《老王》中的人力车夫,虽然身份低微、贫病交加,但他乐于助人、心怀感恩,令人敬佩;《散步》中的“我”,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表现了勇于承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生通过对这些人物人性美的学习,心灵得到了净化,健康的人格得到了塑造。
三、充分利用课外活动阵地,在语文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健康人格。所以,教师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生活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大的锻炼空间。比如,国庆节到了,我要求学生收集旧中国和新中国的照片,整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事迹,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经济、文化成果,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志士和革命群众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奋斗出来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出来的,以此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热血豪情,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另外,我还利用节假日带学生去户外游玩,让学生感受祖国壮美山河,增强民族荣誉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启发陶冶,不失为人格锻炼的一种途径。
四、用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旋律。教师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关爱学生,感化学生。对所有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对差生要“偏爱”,给予他们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投入。对优生要“严爱”,时刻提醒他们做一个品学兼优、正直热诚、积极向上的人。当学生偶尔犯错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宽容感化他们,以严格要求他们,以关爱激励他们。用真诚的态度对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教育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打动学生,用敏锐的思想启迪学生,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总之,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祖国的未来我们将不懈地努力,用爱守望,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 张敏《关于塑造中学生健全人格的思考》人民教育?1996
[2] 李守峰《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0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