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其中的文化宝藏不仅十分的丰富且具有内涵,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是整体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经典诵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对经典诵读的热情及自身的文化素养,也能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当然,目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就针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展开一次不一样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诵读教学;对策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育水平处在不断提高的一个阶梯式上升模式,“打好基础”是现在的大多数人对于小学教育的认识方式;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生们学习的基础课程,养成其良好的自身学习习惯主要就是依靠“打好基础”这个重要阶段的语文教学,然而想要实现这一系列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一定要对小学生们进行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在相对基础的一些教学方式及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可以进行部分的创新,从中不断的激发起学生们对经典诵读、经典文学的兴趣,大大的提高学生们自我的创新能力。良好的诵读就需要在这些方面上加强训练,学生们的学习和理解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其蕴含着的无穷智慧,并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小学语文的核心价值素养及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内涵。
一、诵读教育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现代教育里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小学生们由于自身所储备的知识量不足,对于我国一些的经典古籍还不能够深入的去理解其中的含义,如何带领学生们诵读经典文学就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1]虽然小学生们普遍都存在好奇心,也愿意主动去学习、接受和尝试一些新的内容,但是另一方面,因我国的经典文化极具内涵,且蕴含着很多表面上难以凸显出来的内容,这就会让学生们看完第一遍之后自我不能够理解其中含义而导致整个学习的过程显得无比的枯燥无聊,再加上经典文学当中存在的一些文言文,其中有很多的生僻字词句的转折较多,要对齐背诵或者是深入理解其中的含义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的,让很多小学生们在课堂上正面的接触到经典文化后因不能及时地理解其中含义而出现退缩的心里状况,久而久之,不仅会对小学生们自我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影响,还会对这个阶段的综合学习造成各种的负面因素。虽说现在的阶段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有安排学生每天进行一些经典诵读的时间,但是部分学校的重点还是落在课本的教学上面,导致很多时候教师对于经典诵读不够重视,诵读教学过于单调,很难激发起学生们的诵读兴趣和积极性,一段时间下来甚至还会让学生们产生一种诵读的惰性。另一方面,与不够重视经典诵读相反,部分学校教师对经典诵读过于在意,太深入的解析文学当中的含义,以至于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故把每次的诵读当做了古诗文学的阅读理解教学,对每一篇的文章都过分剖词析意,从而忽略了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在课堂上的学生们也不能够真真正正地了解到文章的含义。
二、针对经典诵读教学的完善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诵读教学的问题,不仅仅是学生单一的问题,更多的是需要教师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就现在目前的教育制度而言,并没有对经典诵读教育有一系列明确的规定和制度,这就会导致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当中敷衍了事,诵读的教学质量下降。
[2]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本身首先就要提高自身对此的一个积极性,如果教师在诵读教学上都表现出敷衍的态度,那学生又如何做到重视?因此,要改善这一教学问题,需要优先对教师的自身教学水平进行强化,教师在教导学生进行诵读之前,必须做好备课,这个备课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点,自身也要在上课前进行一个古诗词的诵读,每一句,每一个段落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去演绎,带领学生诵读的时候,教师的声音应该要更洪亮,情绪要更饱满,带领学生进入到古诗词的世界中,领略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关于经典诵读的专业讲座,可以聘请一些国学方面的专业人士为教师解决诵读教学方面的所遇到的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培养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对经典诵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兴趣。现在在整个经典诵读教育的大环境中,教师做的最多的就是照本宣科的对着课本进行朗读,然后叫学生复述,这样的教学模式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对诵读的乐趣,也提不起任何的积极性,这样的重复复读的教学方法太过于单一和枯燥。[3]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准备好关于作者的一些比较精彩的生平事迹,课前花个几分钟的时间以讲故事的形式来为学生先介绍作者的人生轨迹,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作者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在引出今天所要诵读的文章或古诗词是作者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下写的,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好奇与兴趣来进行古籍的第一次诵读。在学生第一次诵读完之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这次诵读中读懂了什么,以提问的方式,来增加课堂的活跃度,第二次诵读前,教师要为学生详细地讲解这篇古籍所蕴含的意义是什么,是要表达作者的一个怎样的观念,让同学带着答案再次诵读第二遍。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又为学生开扩了知识面,不再局限于书本上,对于教师而言也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开扩学生的知识面,扩大诵读范围
教师在进行经典诵读教育的时候,不能仅盯着课本上的课文来为同学教学,这个时候的学生应该培养他们的扩散性思维,扩展学生的整体知识面。课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作业,比如,课后学生可以自己通过资料的查找去了解这个作者的生平事迹,和这个作者其他的一些优秀作品,在下节课,以经典诵读的方式来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所了解到的。这样的课后作业,对学生来说充满了趣味性,学生对通过自己了解到的知识会产生极大的满足感,容易提高对学习的积极性,课前的分享环节也会让学生在课后自主的练习经典诵读。在课堂上的诵读时间本身就是有限的,只有调动起学生对经典诵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后自己练习经典诵读,这样,才不仅扩展了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最大程度上丰富学生对国学文化的视野。
(四)教师对学生进行背诵指导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是记忆最好的时候,教师应该对此针对一系列的背诵指导。课文的背诵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力和理解力,科学有效的背诵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背诵的要领,切勿“死记硬背”,教师可以在早读课上,带领学生大声诵读课文,反复的诵读,让课文的内容深刻地印记在学生的脑海中,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的形式来强化学生对课文的记忆点,让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静下心来对课文反复咀嚼与背诵,同时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段落的或者语句的分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诵。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组织能力与日俱增。
三、结论
经典诵读是学生打好语文基础的重要一步,在咱们泱泱大国的五千年历史中,有着数不清的民族瑰宝,经典文学作品更是数不胜数,教师应该重视经典诵读,通过经典诵读的方式从小就培养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兴趣,经典诵读教育方式的开展,可以带领学生领略民族文化的魅力,在学生未来的成长中是重要的一课。
参考文献:
[1]邢玉翠.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22.
[2]季素英.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内蒙古教育:d, 2015(12):14-15.
[3]谢静.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