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提问模式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2月5期   作者:余运莲
[导读]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 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 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科学设疑能有效提高课堂实效性,能构建起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应 “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记》中说“善问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因此,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讲究方法和策略,随着阅读教学步骤与环节的推进,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
        其四,在深入发掘作品意蕴的阶段,提出分析式问题。问题常以“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一类句式提出,着重分析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或字里行间蕴含的意义。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增加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如鲁迅的《祥林嫂》一文,可以提这样的问题 “造成祥林嫂死亡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道题的设置意图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的思想内涵,把握作品的主题,发表个性化见解。从犯罪学的意义看来,表面上大家都不是凶手;从精神实质上来说,大家都是凶手。原因①:鲁四老爷竭力维护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他绝不能容忍祥林嫂再嫁的罪恶,所以禁止她参与祭祀以免玷污祖先,最后将她扫地出门,对祥林嫂在祝福的年关死去还要骂一声“缪种”。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使她的生存信心彻底毁灭了。原因②:在祥林嫂周围一大群不觉悟的有名无名的群众是冷漠、残忍的看客和无意识的凶手。“老女人”们 “咀嚼鉴赏”祥林嫂的不幸与悲哀;柳妈诡秘地告诉祥林嫂在阴间阎王会把再嫁的女人剧成两半分给两个死鬼丈夫;四婶喝止祥林嫂触碰祭品;短工对祥林嫂的死漠不关心……他们被封建道德观念毒害,信奉“三纲五常”,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他们用这些观念审视、责备、嘲笑、折磨祥林嫂,都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迫害与虐杀祥林嫂的行动中来。鲁迅先生称他们为“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原因③:祥林嫂的悲剧还有自身原因。她把“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奉为圭臬。她认为女人再嫁是最耻辱的事情,因此曾以死抗挣。在封建夫权下的精神恐怖,使她去捐门槛赎罪。正是这种“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无情地绞杀了祥林嫂的精神和肉体。通过层层挖掘,同学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作品的深刻意蕴: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的社会氛围是造成祥林嫂死亡悲剧的根本原因。
        其五,在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阶段,提出想象式问题。

这类问题让学生通过想象填补文本中作者的留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黛玉之死》一文,可以提这样的问题 “黛玉弥留之际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就气绝身亡了,作者高鹗的留白独具匠心,请你想象一下黛玉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这个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眼光、角度去大胆体验,作出有个性的回答。有的同学这样续写①:“宝玉,宝玉,你好狠心!终究娶了姐姐丢了妹妹! ”这句话体现了黛玉对宝玉的负心之举感到强烈的悲痛与愤恨,为自己的爱情付之东流而慨叹,涌动着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有的同学这样回答②:“宝玉,宝玉,你好好记着妹妹! ” 这句话体现了黛玉希望宝玉永远铭记两人情投意合、两情相悦的幸福时光,倾吐自己对宝玉的无限爱意。还有的同学如此作答③:“宝玉,宝玉,你好苦! 你被逼无奈才娶宝姐姐,妹妹明白你的心,好自为之吧!” 这句话表达了黛玉对扼杀自己与宝玉的自由爱情、制造悲剧的贾府家长们的强烈抗议和控诉。以上三种答案,都合情合理。学生们通过想象参与了文本的再创作,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其六,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阶段,提出评价式问题。这类问题,激发学生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勇于发表个人见解,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李甲卑鄙地将杜十娘卖给孙富,杜十娘的爱情理想破灭后,为了表示对‘负心薄幸’的李甲的鄙视与忿恨,她当众把自己多年积攒的各样稀奇珍宝珠玉投掷江中,最后怀抱宝匣跳入江心,以死反抗恶势力,作为现代人的你对于杜十娘之死有何评价?” 学生深入思考并展开热烈讨论。有的同学认为杜十娘这种刚烈、坚定、宁死不屈的抗争精神,在当今社会也是令人震撼、令人赞叹的。有的同学认为用现代的观念来看,杜十娘不应选择自尽,而应该利用手中的财宝改变自己的人生状态,决不依附于男子,独立自主地创造崭新的生活。这样的回答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正是这种评价式问题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新与表达的创新。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的提问模式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发展思维、提高素养。语文教师应成为优秀的组织者、引导者,让我们的课堂诗意交融,智慧迸发,个性张扬,生机盎然。
        备注: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第一中学
        余运莲 151606202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