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学质量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课堂作为教学的第一阵地,发挥着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课程作为主要课程内容对于培养学生传统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小学基础教育水平。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就成了我们所关注的重中之重。同时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则就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促进语文教学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育教学 思考
前言:语文教学,就是通过对每篇文章阅读语境中的理解与揣摩,让学生能够将其和自身的经历与情感相结合,并慢慢运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发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使教学过程达到理想状态,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给学生一个积极开放、展示自我的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课堂问题。课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场所,是学生们无限发展的平台。同时最重要的是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这样的平台。所以教师们要利用好这个平台,给学生们留下足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如果我们教古诗《春晓》时,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它是一首奔放的春天的诗。虽然它很口语化,但它有着优美的魅力和写作的高度和深度。作者从春日清晨醒来的那一刻,向读者生动地展示春天的景色,生动地表达诗人对春天的爱和同情。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们朗诵了一些关于春天景色的古诗。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们推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世界名著,让他们读懂其中的精髓,在课堂上,可以让他们在读完这些书后,谈谈主角是谁,他们说了什么,他们明白了什么。
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就像一群演员,教师要当好导演,让学生在舞台上激情澎湃的表演。
二、教学内容简洁优化。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课程的重点、训练的难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提高他们的教育质量。重点内容要努力体验、理解、积累、利用学生,开展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实践;非重点部分可以以阅读代替,加快教学;对于那些课程标准没有要求的内容比较简单或过于深奥,不利于教学的整体设计,教师就可以选择性的舍弃。只有教师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有效地使用40分钟的课程,这样才能达到高效率。
三、开发教学资源,把握好尺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教材的重要开发者”,“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是,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研究。如果片面理解“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概念,而对教材的整体概念没有把控住,就会出现另一个极端。
例如,老师用教材中使用的儿童歌曲进行“拼音教学”,但如果学生不能流利地阅读儿童歌曲,就会导致课文阅读不好。这种所谓的“教材创造性使用”对语文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教师千万不能随意增加教学难度,这样之后适得其反,导致其他教学内容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积极开发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必须准确测算教材范围,遵循教材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不偏不倚。此外,教师还要积极积累经验,积极反思与总结,加强自身文化修养,丰富文化底蕴,积极提高教学技能。
四、培养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产生兴趣时,就会形成强烈的求知欲,容易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的享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然后慢慢寻找让学生感兴趣的点,然后多多利用电子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桂林山水的优美画面,展现溪流清澈、静谧、碧绿的河水和奇特、美丽、险峻的群山。缓缓的轻音乐,让学生耳目一新,进入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文章中优美的句子,可以使学生在心中形成强烈的共鸣和震撼,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汉语特别感兴趣,使他们想学、爱学、爱学,从而达到真正学好汉语的目的。
五、关注差异,获得素材。
"活动是知识的基础,智慧从行动开始",各种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充分遵循小学生的本质,引导学生进行学科的实践。这样,他们就会发现知识和文章无处不在。实践是学生写作的内容和材料,为了恰当地设计和补充每一个主题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在写作课上,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不同的东西,在各种实验中可以收集了各种素材。比如折纸、剪纸等小游戏,持球、接力赛等体育活动,油画、水粉画等美术活动,钢琴、吉他等音乐活动。只要老师慢慢地把写作的视野引导和拓展到生活身上,在整合不同学科的写作材料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补充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差异。
六、让学生们学会倾听
“让学生们学会倾听”是教学新课程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要积极地学习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人们非常重视听。”“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成就。这是学习的本质。如果学生连听都听不进去,那就没办法思考了。
心理学告诉我们,听力不是先天的,而是经过长期多渠道的训练而形成的。在一所活跃的小学里,仅仅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演讲的积极表达是不够的。我们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觉习惯。最好从第一堂课开始,让学生学会倾听,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只要教师们能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听力策略,就能保持学生的听力习惯,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为课程改革做出自己的贡献。
七、注意课外积累。
知识就像大海。课本上的知识只是大海中的一粒沙。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们学习语文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在课后正确阅读。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书籍。俗话说:“一日无书,百事荒芜”。在小学的学习阶段,大多数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所以教师要在阅读上对学生们有所引导。教师应让学生学会阅览各种册本、小说和杂志,学会从电视、广播和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处处学习语文知识。
八、让学生学会质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问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是表明你只是掌握了这个东西或者熟练了这个东西,但提出新问题就需要你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也就相当于一种进步了。因此,一堂好的语文课就需要老师是给学生们传达一种提问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逐步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的提问能体现语文学习的“个性”特征。学生提问会出现层出不穷的现象,每节课都有学习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教给学生方法,找准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提问。
结语:总之,面对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善于剔除粗俗,剔除错误、保留真理,以减少各种各样的机械重复和模仿,从而形成自己的独到的教学方法,使课堂上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探索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自主课堂教学策略浅析[J]. 任守兵. 学周刊. 2018(35)
[2]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J]. 陈冬宇. 才智. 2018(33)
[3]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J]. 曾庆保. 学周刊. 20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