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马燕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2月5期   作者:马燕
[导读] 进入21世纪以来,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竞争的核心人才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竞争的核心人才,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每一个个体都具有创新意识,只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小学时期处于思维过渡发展的关键阶段,此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尤为重要。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分析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策略
        创新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际竞争的根本为创新型人才竞争。教育承担着培育人才的重任,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现代化人才,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课题。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已经引起了各个学科教师的广泛重视。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阅读理解或写作实践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途径。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开端,此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为此,以下重点分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一、小学时期创新思维发展分析
        小学生思维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教师在日常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向学生传授各类知识,并提出多样化要求,促进了他们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的过渡。但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其抽象逻辑思维仍然需要直观、感性的事物的辅助。通过相关调查分析,小学时期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以及独创性,都出现了明显下降,从而反映出发散思维的转化。为此,小学时期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从发散思维和转化能力的培养入手。
        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同于成人,他可以是一种新的解题方法或一个新问题的提出,指的是对人类已知知识成果的继承。为此,本文主要将创新思维概括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提出对自己成长有启发性或新颖性问题,并形成能够从多个方向解决问题的意识,或者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这些都可以概括为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展现。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一)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增加创新思维培养比重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引,也是对侧重点以及难点的把握。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明确能够确保教学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有效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设计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制定高层次认知的目标,促进学生思维发散。高层次目标主要包括分析、评价、创新,它是在记忆、理解、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高层次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灵活地学习知识,以便在生活中或解决问题时转化为寻找更多解决办法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除了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外,还要引导学生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教会学生如何富有地建设思维。另一方面,关注情意目标培养学生求异的创新人格。新课标改革的“三维目标”中特别指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关注情意目标的制定,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其逐渐养成求异人格,积极主动地探索新鲜事物。

比如进行自然类文本阅读时,可以将情意目标制定为:保护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层次性,帮助学生体会真善美的情感。
(二)丰富教学方法,引导创新思维养成
        教学方法能够帮助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结果,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这一目标,教师要丰富教学方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同时,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其一,可以在问题情景中引发学生质疑与思考,一方面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内化,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引发学生思维发散的关键点,围绕关键点创新问题情境。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教学为例,教师以文中描写小鹿的话为关键点,创设问题情境“小鹿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等,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又能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引发好奇心,从而不断地进行批判与质疑,激发创新思维。其二,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培养学生形象思维。上文提到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离不具体的事物,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一些直观化的图片或视频,调动学生听觉与视觉,有效促进形象思维养成,使学生在由形象思维加工成的意象下,解决问题,逐渐地向抽象思维过渡。以《海底世界》教学为例,利用多媒体展示大海生物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物产,形成形象思维的同时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
(三)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创新思维培养载体
        教学内容是教与学过程中传递的主要信息,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实质性载体。新课标改革提倡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求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并创造性的呈现出来。笔者认为教师既要调节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教学内容,又要补充拓展学生思维的教学内容。杜威曾说过“我们可以有事实性知识而没有思维,不能有思维而没有事实性知识。”充分反映出知识系统的重要性。随着小学年级的增长,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增强,教师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认知结构。笔者认为教师采取“主题式单元整合”教学方式,以某一单元主题为引领,实施单元教学,增强文本知识之间的紧凑性。此外,教师不能完全照搬课本内容,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不定点”,引导学生去想象、去填充、补白。以《巨人的花园》教学为例,让学生发挥想象,将孩子们在花园里尽情玩耍的情景写下,结合巨人花园中的奇妙景象,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一方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使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从而站在更宏观的角度重新认知语文学习。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既是社会发展需要,也是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明确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本质,制定科学教学目标,丰富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收获知识的同时,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发挥想象力,开拓视野,促进创新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常婷.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7(31):54-55.
[2]郝淑菊. 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 中国校外教育,2018(26):124+135.
[3]徐岩.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 西部素质教育,2016,2(17):113.
[4]梁玉琼.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2019(22):1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