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阅读是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良好的阅读素养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必要条件,因此有关阅读的研究成为国际教育研究的热点。目前,具有全球影响的阅读评价研究主要是 PIRLS,以对PIRLS阅读素养评价体系分析梳理为例,我们可以从学习国际阅读测评、评价的文本技术规范开始,随之调整和适当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尽快缩减与世界先进阅读评价体系的差距,切实提高自身相关能力。
关键词:
国际阅读研究 PIRLS 小学阅读教学 反思
一、促进国际阅读素养研究(PIRLS)的简要历史回顾及评价理念
“促进国际阅读素养研究”的英文缩写是PIRLS,全称为“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是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英文简称为IEA)的一项评价项目,用以评价一国(或地区)9-10岁儿童(约小学四年级学生)的阅读素养。该项评价在国际范围内被认为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四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未来发展监测,参与国(地区) 政府对本国(地区) 学生的阅读成绩在评价中的表现极为重视。该项研究采用的“阅读素养”概念及其评价框架,其中蕴含的阅读教学观,对我国小学阅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
二、PIRLS与时俱进的评价工具和框架内容创新
为了实现追求测评结果与学生实际语文素养状况的内在一致性,国际性的阅读测评项目都在前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分析学生的阅读目的、文本类型,以及阅读的认知过程,并能跟进相关的研究结果,及时调整测评框架,尽可能保证实际所测和最终测的结果可以一致,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语文素养,从技术层面保证评价的“效度”。其评价工具主要革新有两次,一是2011 年新开发的评价工具为“prePIRLS”;二是2016 年开发“PIRLS Literacy”阅读素养评价工具。
(一)2011 年新开发的评价工具为“prePIRLS”
随着参与国家(地区)的增多,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也越来越明显,有的 国家(地区)大多数四年级的学生仍处于发展基本阅读技能的阶段,尚不能达到 参与 PIRLS 阅读素养评价的认知水平要求。针对这种情况,IEA 在 2011 年采取 了两种应对举措:一种举措是推迟这些国家(地区)参与 PIRLS 评价的学生年 级,比如在一些国家(地区)中,学生直到五年级或六年级才可能具备 PIRLS 评 价所必需的阅读能力,IEA 鼓励这些国家(地区)五年级或六年级的学生参与 PIRLS 的阅读素养评价;另一种举措是尝试对 PIRLS 评价内容进行拓展,通过 开发难度较小的阅读素养评价工具,作为参与 PIRLS 测试的垫脚石。
(二)2016 年开发“PIRLS Literacy”阅读素养评价工具
2016年新开发的“PIRLS Literacy”其功能和框架与之前2011年的“prePIRLS”相同,但与之不同的是,PIRLS Literacy测试题本中包含的两篇文章(一篇是文学类文本,一篇是信息类文本)及题目也包含在PIRLS 中, 而 PIRLS 包含的两篇文章(一篇是文学类文本,一篇是信息类文本)及题目也包含在 PIRLS Literacy 中,两者共有的测试材料和题目将两个评价连接起来,为参与 PIRLS Literacy 评价的学生在 PIRLS 维度上报告其阅读素养成就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对评价效果一致性的追求,应用在小学阶段的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中,更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更为准确的反馈信息,为后续教学提供理论层次的指导。
四、对阅读素养测试评价研究借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分析
(一)阅读素养的培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谈及学生的学业评价,我们一直为“应试”压力所累,除了制度因素,缺乏测评理念、技术层面的保障也是改革困难重重的原因,教育研究者的高深层次理论和一线教师的实践之间也一直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比如极具国际视野的PIRLS经验如何能够真正的从理论高度的神坛化用到真实的教学情境和评价环境中,还需要现实中不断的摸索。从语文阅读教学及评价体系来看,如何处理好“生活中的语文”和“测评情境中的语文”两者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保证上几个层面的良性互动等,都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程度。
(二)阅读素养的测评标准对语文教学评价具有广泛的影响
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不仅能有效范测量学生的学业水平,而且能对教学产生正确而积极的导向。目前我国的语文评价研究水平还相对较低,评价环节制约着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PIRLS项目评价的初衷是对参与国(或地区)四年级( 主要是四年级) 学生的阅读素养进行评价,为政府教育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且其在实行评价的过程中具有具体实操、可量化的标准,评价检测的阅读内容和范围具有合理性。它反映了当今社会对儿童阅读素养的真切、全面的要求。由此反思我国小学阅读教学及评价体系,以下几点尤其应该引起重视。
五、从国际视野到小学语文阅读素养评价现实着力点的探究
(一)宏观层面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把阅读和阅读目的合二为一,它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是从阅读的作用的角度来解说的,并没有指向阅读的核心内容—— 理解书面语言的活动,更没有指明学生阅读的目的具体应该是什么。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明,这是导致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根本原因。目前,我们急需从理解书面语言的角度来界定阅读能力, 把满足兴趣、学习知识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学生的阅读目的,给阅读教学一个正确的起点,给阅读教学和阅读评价提供一个抓手和可供发力的着力点。
(二)微观层面
1.阅读教学应有确定的内容,其实施应有多种渠道
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不确定,一直困扰着阅读教学,这是导致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PIRLS把读者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称为阅读理解,并把阅读理解的过程加以分类研究,这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很大的启发。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历练阅读能力,积淀阅读素养非常重要。
2.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层级分化和阅读创新,采取不同的评价量化标准
在小学阶段,无论是文学体验取向的阅读,还是信息获取取向的阅读,其中的阅读理解能力分多个层级,且在小学三个学段都可能涉及,是在一、二层级基础上,以中级层级为主,并逐步向高级层级扩展的或者中高级结合的层级结构。我们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也应该参考PIRLS设计出与时俱进的评价工具并不断对阅读评价的框架和内容进行创新,使其更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水平。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