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生安全教育研究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第5期   作者:高松
[导读] 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给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生安全教育带来了更多难题
        摘要: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给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生安全教育带来了更多难题,但也提供了更多创新性的教学媒介与渠道。教师应正确看待网络环境下的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生安全教育,结合新时期网络环境的特点开展个性化信息技术教学。本文介绍网络环境下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生安全教育的特点,结合现实教情阐述该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生安全教育的策略,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教学中的难题。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安全教育
       
        信息技术教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变化性与时代性,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不能完全沿用已有的教学方法,而要结合新的网络环境开创兼具科学性、创新性的新教法。教师还要将新的教学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之中,体现新时期网络环境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同时满足学生多样的信息技术学习需求。
        一、网络环境下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生安全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内容更为全面
        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只注重学生基础信息能力的培育,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画图工具、计算工具的用法,同时重视学生打字能力的培养。这些教学内容在当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但从当前的网络环境看来,基础性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信息化学习需求。因此,当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相比传统教学内容更为全面。且在倡导素质教育,提倡培育学生综合信息素养的背景下,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网络安全观的培育,这使得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更为全面,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更强烈的时代性特征。
        (二)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培育
        小学生思想尚不成熟,然而,信息化教育快速发展,小学生不得不学习信息化的学习方法,这意味着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与网络环境接触。小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中错误思想的引导,做出错误的实际行为。且传统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网络安全观的培育,学生很容易在无意中陷入网络安全陷阱。因此,在新的网络环境下,教师更为重视对学生网络思想的培育,强调学生正确网络安全观、价值观的形成。许多学校为学生单独开展网络安全观教育课程,这也体现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价值观的重视程度。
        二、网络环境下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生安全教育策略
        (一)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
        建构主义教学观被公认为高效科学的教学观念,该教学观强调学生在具体环境中主动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将“教师教”转变为“学生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型,增强对知识的正确理解。这启示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避免教师主导课堂的情况出现。教师还要重视课堂情景的创设,利用课堂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进程。在信息化教育纵深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与网络安全教育。这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正确看待网络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开展网络教学必须有硬件支持,通过网络教室连接多媒体电脑,形成全面的学习网络。教师还可录制微课、慕课,扩展信息技术教学的时空范围,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信息技术,培育正确网络安全观念。教师录制微课、慕课要重视展现知识的具体形式,将文本内容转化为生动的图像,或是将图文内容转化为视频动画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教师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网络教学平台还要体现新型教学形式的交互性,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能够及时传达自己在学习中的疑惑,提升学习效率。


        (二)打造主题学习课程
        为体现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与安全教育的综合性,教师应及时整合已有教学资源,通过打造主题学习课程实现学科整合,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掌握其它学科知识奠定信息技术基础。教师开设主题学习课程还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开发能力,使“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以“网络安全观”这一主题教学为例,利用现实案例可实现这一主题教学的目标。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与该主题密切相关的网络安全案例,正反面案例均可,以此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学生搜集信息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在筛选信息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给搜集过程带来的阻碍。通过研读网络案例,学生还能了解网络不法分子窃取他人信息、破坏网络安全的常用手段,以此警示自己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接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搜集信息的基础上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小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弱,教师可选择一个具体案例向学生展示验证该案例信息真实性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分辨信息真实性的途径,或是常用的官方查询网站,帮助学生养成不造谣、不传谣、追求真实性的上网习惯。在学生验证信息真实性后,学生便可发挥自身想象力设计展示案例的方式,将搜集的信息以更加新颖的方式展现在老师锻炼同学面前。这种主题式的教学方法具有较强发散性,但始终围绕某一具体教学主题开展教学活动,兼具趣味性与创新性,教师利用此方法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能提升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建立全面评价系统
        全面、科学的评价系统能检测小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状况,教师可借此调查学生的学习成效,逐渐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完善教学细节。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应当实现评价系统的信息化,提升评价效率,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例如,教师评价学生安全意识时不再采用问卷调查、试题分析等形式,转而采用演讲、报告会等形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反馈学习成果。教师的评价标准也应结合新时代的教学环境逐渐丰富,不仅要评价学生掌握基础计算机技术的程度,还要关注学生对不同网络事件的态度,将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列入考察范围。此外,为体现网络环境下人人参与的特点,教师还要鼓励学生间互评,实现评价的民主化。教师在学生互评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向学生明确应从何种角度,应用何种方法评价他人的信息技术素养。学生学习评价标准的过程也是明确自身学习目标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以目标为导向,学习效率也会逐步提升。且学生评价他人时不可避免地要与同学沟通交流,学生通过与他人交流学习经验与想法能够发现自身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吸取、借鉴他人的优秀思想、正确价值观,推动自身形成正确的安全观念,提升计算机素养。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教师应当寻求现代化、信息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化。教师还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网络价值观的培育,使学生从思想上学会抵御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具备一定自我保护意识,做到安全上网、文明上网。
       
       
        参考文献:
[1]王珅,刘洋.刍议网络环境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J].读与写,2019,16(35):161.
[2]王楠楠.妙用网络 促进个性化学习——“互联网+”环境下的小学信息技术个性化学习策略探讨[J].名师在线,2019,(22):82-83.
[3]王晓蕾.网络环境下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生安全教育分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9,(2):65-66.
[4]刘枫.网络环境下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生安全教育分析[J].神州,2019,(9):78,80.
[5]郑微.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网络道德的教育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31):1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