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西方儿童文学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展现他们独有的特色,然而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中西方文学对性别意识的诠释都有所不同。曹文轩作为“国际安徒生奖”的获得者,其作品在儿童文学均有代表性,尤其是《草房子》。而《哈利波特》作为风靡一时的儿童文学,更是影响着几代儿童的成长。本文以这两个作品为例展开对于性别意识的比较探究来解析中西性别意识的分歧。
关键词:中西方;儿童文学;性别意识
前言
中国与西方国家相比,其历史进程不同,其国情也相应的不同。为了可以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别意识,两者的儿童文学中对性别意识的体现也有所不同。西方国家的人们喜欢自由与奔放。而我国一直处于一种保守的形势。当然各国都有其独特的发展风格,从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的比较我们可以感受到中西方儿童文学所提倡的性别意识,重塑我们的性别意识审美体系。
一、作者眼中的女性所赋予的意义
(一)《草房子》中的女性意识
在《草房子》这篇文章中,纸月的形象便代表了作者所倾向的女性性别意识,其名字“纸月”有一种隐隐约约的古典美,也就是说,在作者曹文轩眼中,其女性意识赋予了一种古典美——单纯,善良,优雅,温柔,美丽,而作品中纸月的表现也确实如此,她陪伴着作品中的男主桑桑度过了他的青春岁月。在两人相处的过程中,纸月经常会提及要将桑桑拖沓的坏习惯改掉,女性爱美,且喜欢将自身收拾干净,而这也成为了古代女性在家中对环境要求的一种象征。除此之外,纸月又是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的精通的女子,这也是作者曹文轩对女性意识的界定。这样的界定与中国的背景有着深刻的联系。自古以来,中国一直以女子三常六德为标准,女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方得赏识,且女性也要摒除一些想要打破世俗观念的想法,方为女性。但是现如今,中国虽然步入开放的社会,但是这样的观念深深的埋藏于中国人的骨子里,所以作者曹文轩塑造得女性意识便从中体现了。
(二)《哈利波特》中的女性意识
相比之下,作家罗琳的《哈利波特》所体现的女性意识正好与《草房子》中得纸月有十分大的差别。它更强调的是母系社会得特征,如其中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格兰芬多学院寝室管理员麦格娜,她是一个十分正直并对学生们严肃要求的人;哈利波特的母亲莉莉是一个在关键时刻可以牺牲自己生命保佑儿子的母亲形象;同样,马尔福的母亲虽然十恶不赦,但是在儿子的安危无法保障时,她选择了利用一切手段救助儿子。这些都在暗中引导读者去学习这种女性意识。除此以外,其中的女主赫敏,更是表现出了女性的独立意识。例如在这本著作中,赫敏自己练习魔法,没有向自己身边的男性请教,并且课业也一直比身边的男性优秀,赫敏不依附男性,解决问题也有独到的看法,在男性面前,从不示弱。
而这便是在此著作中体现的女性意识,这都是因为西方社会本就崇尚着自由与平等,所以这样的深远影响便在罗琳的笔中体现了出来。
二、作者眼中的男性意识所赋予的意义
(一)《草房子》中的男性意识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男性意识的体现主要集中在一个名为桑桑的男性身上,桑桑具有普遍中国男人的特性,而其男性意识通过对纸月的描写来侧面体现。由于纸月极其优秀,随着桑桑的长大,在优秀的人面前他逐渐变得自卑。这也间接暗示了当代社会的大多数男性眼中,男性一定要比女性强才有资格去喜欢他人的观念。于是我们可以发现,每次纸月去见桑桑都会把自己打扮干净。这都是由于男性在女性面前总想诠释更好的自己的观念在男性脑海中深深扎根。成长中的桑桑在经过纸月的床前时,有一种羞涩感油然而生,并且桑桑忍住了自己的冲动却无时不刻想着纸月。这也暗示了成长中的男性对女性的春心萌动。所以作者笔下的男性意识是由一个青涩、却又有比女生优秀的心理的男性体现的。
(二)《哈利波特》中的男性意识
《哈利波特》中的男性主要以哈利波特,罗恩,以及马尔福体现。哈利波特的善良从出生便开始,从他一次又一次突破困难逐渐强大,他一次又一次打败伏地魔,在最后的关头用自己的智慧彻底消灭伏地魔,成为了拯救巫师界的英雄,这都是诠释了一个成功男人应该有的生命历程,也暗中表明了身为男人在困难面前不应退缩而应勇往直前的理念。而罗恩则由一个胆小爱哭的小男孩成为了独当一面,有担当的成熟男人,这在最后一部,罗恩领悟校长邓布利多的教诲与朋友和好如初开始。哈利波特的成功与罗恩也断是离不开关系。与《草房子》不同的是,哈利波特和罗恩从来都没有一定要比女性优越的想法存在。赫敏在《哈利波特》中一直以强者著称,但是罗恩在她面前十分轻松,虽然罗恩的能力并没有赫敏优秀,两个人还是成为了夫妻。为什么赫敏会看上罗恩,也是因为罗恩在一次又一次成长中逐渐懂得了担当。而马尔福,虽然在著作中是一个反面角色,但是其内心也是存在着善念,尤其是在决定是否杀害邓布利多时,他的迟疑表示了他内心的善念尚存,且他对哈利波特的报复都是无关痛痒的一些做法,这也侧面体现出男性小时的贪玩和幼稚。《草房子》中的男性意识虽然有足够幼稚的体现但是却没有体现过贪玩,这都是由于中国的男性从小便进入私塾读书,被教育懂事,所以《草房子》倡导的更是男性的彬彬有礼。
结语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文学读物的作用不容小觑。在一定程度上,文学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是当今社会对不同性别角色期望的缩影。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两性角色,都能够对儿童性别意识造成一定影响,这些人物形象为儿童提供了素材,儿童会受其影响,进行相应的学习和模仿。多元化性格的作品有利于儿童读者客观的认识自身的性别特征,更加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做事方式和思考方式,而不是刻板影响来约束儿童的性别意识,从而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灵活的性别角色观。
参考文献
[1]周洋. 浅谈曹文轩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 教育, 2016, 000(041):P.69-69.
[2]陈璐.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哈利·波特与魔法石》[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