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维导图在课外阅读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第5期   作者:鲁娅
[导读] 由于课外阅读具有一定难度,70%的小学生对课外阅读或多或少有一些排斥,而这些排斥进一步阻碍了他们阅读能力的提升。
        摘要:由于课外阅读具有一定难度,70%的小学生对课外阅读或多或少有一些排斥,而这些排斥进一步阻碍了他们阅读能力的提升。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心理障碍,不利于小学生形成对阅读的正确认识,也会对学生以后的阅读学习产生消极影响。思维导图改变了学生一贯的阅读方式,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变得更加有趣,更具吸引力。为此,本文主要介绍思维导图的定义,并详细研究思维导图在课外阅读中的应用及策略。
关键词:思维导图;课外阅读;策略分析
导言:
        课外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教学过程中却遇到很多问题,如学习的目的并不是很明确,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大多是根据考试内容所决定的,阅读形式单一,阅读兴趣淡薄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小学生全面发展以及语文素养的提高。思维导图应用图像和文字,同时刺激左右脑,有利于阅读学习。基于此,本文就针对思维导图在课外阅读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1 思维导图的定义及注意事项
1.1 定义
        简单说,思维导图是一个简单、直观、有效的思维工具,它根据全脑思维的概念,调动使用左脑思考的逻辑、顺序、文字、数字等具象的信息,结合使用右脑思考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的整体思维进行记忆,导图的树状结构能够同时刺激左右脑,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能够同时使用左右脑全面思考,协调发展,使大脑潜能得到充分开发。思维导图的主体是联想和想象,人们在联想和想象的环境下对事情记忆深刻,并能触发灵感,发挥最大潜能。所以,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基于系统思考的知识构建策略被引入到教学中。
1.2 注意事项
        思维导图的制作最好用一张空白的A4纸横向制作,制作思维导图时要求学生心无旁骛,能更好的将注意力放在本篇文章思维导图的结构脉络上来,以文章题目或文体作为一个中心点,他的主分支一定要用不同颜色的粗线条彩色笔横向画出,人物、事物、环境、起因、经过、结果等,使其显得更有趣味性和独特性,人的思维脉络分支的展开形式是横向的,横向画图便于记忆。第二分支比第一分支稍细,各分支形成一个互相连接的节点结构,分支上字数不要太多,要求简单直观的将整篇文章以图片的形式储存在学生大脑中,起到对知识点归纳总结整理的作用。
2 思维导图在课外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通过思维导图进行课外阅读教学,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图像记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把知识记住”的效率,学生在层层递进地探究故事内容和相关知识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会相应得到锻炼,因此科学有效的合理运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促进老师顺利开展课外阅读教学活动,同进也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们的阅读意识。
3 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地图、脑力激荡图、灵感触发图、概念地图、树状图、树枝图或思维地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诸多小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思维活跃,经常会想一些天马行空的事,如果文章过于繁琐,多数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时候“迈不动步子”,这样他们更减少了阅读的兴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对学生过于严厉,要把阅读变得更加有趣、简单易懂,让他们对课外阅读提起兴趣。因此动态思维导图应运而生,其生动形象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
         如教师教导学生阅读《大禹治水》这篇寓言故事时,第一教师可根据课外的内容为学生构建一个没有内容的思维导图模型,用直线和方块的形式展示出来。

第二教师可将思维导图模型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故事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每填写一个模块就是闯过一个关卡,使学生带着闯关的意识更加愿意投入到思维导图构建的过程当中。通过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对历史兴趣浓厚的学生可能还会去了解其他典故故事,这样课外阅读的目标便达到了。其次,老师还可以引领学生想象当时洪水的凶猛,想象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大禹是如何制服洪水的。可以让家长协助学生查找资料进行研究,通过历史背景的了解和其他相关资料的查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量。
4 利用思维导图简化阅读内容
        思维导图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还能简化学生的阅读内容,学生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阅读,会遇到各种问题,如课外阅读的中心如何与课外阅读的其他内容联系。利用思维导图,学生能够把这些问题逐个击破,将文章理解得更加透彻,这种清晰的图文表达,既能够减轻教师的负担,也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阅读任务。
5 引导学生独创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制作也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如果只是教师去制作思维导图然后讲给学生听,虽然能将课外阅读讲清楚,但是当学生遇到一篇新的课外阅读,而教师又不在的时候,多数学生便难以下手,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制作思维导图。在制作思维导图的时候,首先要准确选择中心词。因为中心词句的选择非常重要,这关系到思维导图的制作。其次,要根据中心词语进行思维扩散,形成很多分支,就像一棵大树。然后,在每个分支上也进行扩散,这样层层扩散,就形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使思维导图更加完整。当然,让学生学会制作思维导图需要教师一步步地引导,在小学阶段教师是学生的指路人,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尽好自己的义务。
        如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三只小猪》时,就可以采用阅读氛围促进法。在活动开始,老师首先抛出问题,如“三只小猪叫什么呀?”让学生带着简易问题进入阅读故事中,然后引导学生在纸上绘制思维导图,紧接着老师可以抛出第二个问题,如“三只小猪都分别用什么材料盖的房子?”以及“盖房子分另花了多久时间?”等等,学生再次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时,心里就会有相应的故事脉络,在后期老师引导学生绘画思维导图时,学生就会更加踊跃。在第二阶段阅读完成时,老师就要引导多位同学到黑板上画思维导图,其余同学给予建议或继续延伸。通过这样的阅读方式,让学生的阅读氛围更加轻松愉悦,学生们更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外阅读中。
6 利用思维导图开展课外阅读小竞赛
         在当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不断革新的时代,语文老师要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充分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为了能够培养学生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老师可以为学生制定课外阅读目标,再通过阅读交流、竞赛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老师可以定期开展“阅读小擂台”活动,在活动形如前,老师先将课外阅读读本分布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设定的范围中进行阅读,并规划出合理的思维导图。每次活动都会产生一个擂主,直到下次活动时,其余同学可对上期擂主发起挑战。可以在教室墙上张贴一张荣誉榜,记录每次活动前三名同学的战绩,以激励同班同学们的参赛热情。
7 结论
        综上可知,思维导图结合了图像、数字、线条、文字等,将其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能够接触各种元素,调动学生的左右脑来理解文章,处理文章中的信息,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效率大大提高。 同时思维导图这种教学方式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优秀文学的熏陶,从而为学习语文知识奠定结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段天喜.以思维导图为指导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10):67.
        [2]谢爱平.思维导图指导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举措探究[J].新课程(上),2017(12):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