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的语义响应关系解读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第5期   作者:何婷
[导读] 文本是有边界的,边界内部的各种语义信息,
        文本是有边界的,边界内部的各种语义信息,必须存在响应关系或关联性。[罗晓晖.方法与案例: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70.
]诗歌也是如此,对诗歌文本的解读,需要仔细分析梳理文本内部的语义响应关系。本文以《次北固山下》为例,从语义响应关系的角度进行文本解读。原文如下: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去。朝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首联与颔联的语义关联性分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叙事,交代了作者的地点、出行方式等。“朝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此联是写景,属于名句。“阔”是“潮平”的结果。“悬”的意思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悬”是“风正”的结果。王夫之在《姜斋诗话》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这些小景使得本联的视觉感很强,“潮平”勾勒了一个宏大的平面,两岸的水面构成了“阔”:“风正”呈现立体感,“一帆”呈现出直线感——画面中有平面、有直线、有立体。景物以近于几何图形的带着抽象意味的方式呈现,简单明了,毫不繁杂,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更强更有力。
        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颔联写了“岸阔”“帆悬”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作者正行船异乡,在船上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而此时的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开阔的江面与悬挂的船帆正好触发了漂泊异乡的诗人思念家乡的愁绪,暗示着诗人归心似箭的内心。
        (2)颈联与前两联的串联。
        首先,“海日”与“江春”的语义响应。“海日”的意思是从海上升起的红日,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江春”的意思是江上的早春,也是象征着美好的新事物。“海日”与“江春”,存在着语义的响应。其次“生”一“入”与“残”一“旧”的语义响应。“生”是产生、升起的意思,“入”是进入、到来的意思,二者是同向意义词,语义上构成同向的呼应关系。“残”与“旧”是明显的同向意义义词,不用多言。“海日生残夜”和“江春入旧年”,则构成了句子之间的同义关系。
        “海日生于残夜,江春进入旧年”都是寓意着积极蓬勃向上的力量,二者的方向是一致的。此联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此联与整首诗的反义呼应,使得人在异乡与海日、江春形成强烈的对比。

通过这个对比,突出了远离故土的冷落心境,强化了飘零无归、思念家乡的内心感受。
        前面两联,写的是作者行舟他乡所见到的景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的情感内涵,要么与此相反,形成情感的变化转折;要么与此近似,进一步借景物来表现自己的心境。那么到底是哪一种呢?首先,我们来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联中的用字,“残 ”、“旧”都透露出一种苍老、感伤的情调。这与前两联所表现的感受是相反的的。其次,本联描写自然景物时序交替,其基调是在苍凉中透露出积极向上。从表现手法来看,本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海日”与“江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入”两个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时光荏苒的场景。
        如此则可以看到,本联写景,意在突出隐含在字面下的意思:在如此苍凉、单调、辽阔的空间中,暗含着新生事物的力量。这与前两联显然存在着同向意义的响应。
        (3)尾联意思与前文的关联性。
        前面三联,在意义表达上既已取得一致,这意味着文本主体意思大致可以确定。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指的写给家人的书信。正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见在古代写给家人的书信是何等金贵。而“归雁洛阳边”意味着自己作为游子并未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还一直在外漂泊。这就表示,此时看到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景象,还不是此行的终点,自己还必须继续向前走。这样的结果,或许就是离故土越来越近,也肯能会越来越远,一切都是未知数。如此,就与其他几联取得了表意上的联系。
        “乡书何处达”是说我寄给家乡的书信会到达什么地方呢?说明作者是有乡却不可归,有家却不能回,思念故乡而却无法回到故乡,这句诗把一种失落、遗憾、惆怅的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此时的作者看到正在归去的大雁落在了洛阳河边。思乡之情更加浓烈。由以上分析可以解释尾联与前文的语义联结关系。
        (4)语义关联性与本诗的艺术特征。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分析一首诗最基本的原则,意象的理解也是如此。在诗歌文本中,意象的理解并不是孤立的,应着眼于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联,然后寻求合理的闸释。如果单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认为其写景极妙,但若只见写景之准确高明,而不见其达情之曲折隐晦,却是不妥的。如果整体观察此诗的艺术特色,则在“含蓄”二字。《次北固山下》景象开阔,抒写了羁旅思乡的情怀,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诗情沉郁而迂回,言辞隽永而婉曲,格调壮美、意境开阔,令人激赏而叹为观止,堪称妙绝千古的名篇。[田科卫.《次北固山下》逐句之比较欣赏[J].成才之路.2014:03.
]
        根据上述分析,结论很清晰:这首诗是写自己客居他乡时寂寞孤单、飘零无归、思念家乡的感受。

参考文献:
[1]罗晓晖.方法与案例: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70.
[2]田科卫.《次北固山下》逐句之比较欣赏[J].成才之路.2014: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