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快乐“大本营” ——关于初中数学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思考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第5期   作者:龚光文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初中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个人学习体验的增强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初中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个人学习体验的增强。数学学科本身极具抽象性和逻辑性,学生在面对这样的学科学习之时,难免会产生手足无措之感。为有效转变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式,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参与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中,探寻数学世界的奥秘,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的快乐“大本营”,成为学生自信的来源。本文基于笔者工作经验,就初中数学激发学生兴趣的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兴趣;寓教于乐;策略探究
常言道“打蛇打七寸”,为更好地践行新课改“以生为本”理念,引导学生高效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摸索、探寻,并找到学生的“七寸之处”,引领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道路上更行更长更远。要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驱动力,学生只要对一门学科产生极高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带着强烈地探究欲望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初中数学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教师立足学生学习实际,把准学生的兴趣爱好,创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开展数学教学,做到寓教于乐,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师构建高效化的数学课堂奠定基础。那么,具体该如何开展教学呢?
        一、寓教于乐,构建趣味十足的游戏教学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可否认的是,游戏是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式,更是教师构建成功教学的制胜法宝。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数学学习水平、数学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等,将游戏巧妙地融入数学教学之中,从而刺激学生的兴趣因子,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当中,方便教师高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助力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道路上得到更好地发展。
比如,在教学“随机事件与可能性”一课时,笔者在依次明确了必然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事件)、不可能事件(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不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的概念之后,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游戏活动,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比如,让某一小组开展“掷骰子游戏”,也就是说用骰子开展活动,看哪些情况时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要知道,每个骰子共有6个面,上边分别刻着1,2,3,4,5,6的点数,学生可实际进行操作,验证选项当中给出的答案,如“出现的点数大于0”这属于必然事件,“出现的点数为7”这属于不可能事件,“出现的点数是5/6/4/3/2/1”是随机事件。或者让学生开展“掷硬币”游戏,看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大还是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大;又或者是让学生开展“摸球”游戏,一个袋子中装有8个球,5黄3白,球不论是大小还是质地都是完全相同的,在搅匀之后,学生需要从袋子中任意取出一个球,取出来的球是黄球的可能性大还是白球的可能性大?等等。这属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学生经过相应游戏活动发现,一般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有可能不同。
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发挥了学生学习自主性,还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小组活动当中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数学教学也就达到了另外之中境界——寓教于乐。


        二、优化教学,创设启发式教学数学课堂
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启发式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规律,采用多样化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以转动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初中数学学习活动当中,和教师形成完美互动,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启发式教学,其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于教师来讲,在教学构成中就需要借助自己的引导作用,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便令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当中,便于教师顺利开展数学教学。为更好地优化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启发式教学,挑起学生的兴趣神经,让学生可以像“密室探险”一样在教师的启发之下,一步一步找到“密室出口”,促使学生走向更为广袤的数学天地。
比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之时,为让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掌握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并能够熟练地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并未直接讲授数学知识,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去一步步启发学生进行一元二次方程。如“问题1:绿苑小区住宅设计,准备在每两幢楼房之间,开辟出面积为900平方米的一块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那么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问题2:学校图书馆去年年底有图书5万册,预计到明年年底增加到7.2万册,求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笔者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讨论,并启发学生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讨论之后,给出相应算式,如:
问题1:
解:设长方形绿地的宽为x米(列出方程为:)
x(x+10)=900
整理可得x2+10x-900=0
问题2:
解:设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我们知道,去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万册,则今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1+x)万册;同样,明年年底的图书数又是今年年底的(1+x)倍,即5(1+x)(1+x)=5(1+x)2万册.可列得方程?
5(1+x)2==7.2
整理可得5x2+10x-2.2=0
通过以上的分析、思考与探究,发现问题1和问题2并不是一元一次方程,这时,笔者启发学生去寻找这两个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何异同点,再去研究如何解决这样的方程。接着笔者便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即“以上两个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区别在哪里?”.......通过这样的教学,一步步启发学生认知一元二次方程,这远比笔者直接将概念“投喂”给学生效果要好得多,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开启学生的智慧,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在数学道路上发展的更好。
除此之外,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笔者还经常使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开展教学,真正释放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在数学中“尝鲜”,享受自主“捕猎”的乐趣,这远比传统教学“灌输式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数学教育领域中,数学教师需要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开展“以生为本”的数学教学活动,借以突出学生的学习地位,让学生自主带着兴趣因子参与探究活动,寻访数学世界中的奥秘,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令学生喜欢上数学学习,爱上数学学习,为构建高效化的数学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J]. 丁丽芹.  西部素质教育. 2018(17)
[2] 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研究[J]. 石迎春.  教育现代化. 2017(51)
[3]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有效参与策略的浅谈[J]. 陈爱苹.  文理导航(中旬). 2017(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