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中小学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第5期   作者:高常立
[导读] 本研究立足于清远市中小学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现状,
        摘要:本研究立足于清远市中小学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学校、教师、学生三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适合清远市中小学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问题解决对策。
       
        关键词:清远市;中小学;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相关新闻频繁在各大媒体中报道,他们的心理成长受到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中小学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成为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要求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01):4-6.]]。虽然清远市各中小学也在积极地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方面涉及较少。同时国内外对中小学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研究大多数处于理论层次,实践性研究不足,尤其缺乏对少数民族地区和留守儿童的研究。因此,通过对清远市100所中小学校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现状进行调查,立足于清远市的现状,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提出适合本市的问题解决对策。以期在解决清远市中小学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存在问题的同时,为其他欠发达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教师和学生来自清远市各县市区,包括市直属、英德市、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连州市、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阳山县,学生的学段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包含中职),教师调查对象包括班主任、各科任教师和学校行政领导。
        (二)问卷设计
        在查阅相关文献后,根据本市实际情况,编制出教师版和学生版中小学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分别从教师对心理危机的处理、对学生心理危机的了解、学校预防与干预的情况、教师队伍的建设、心理课程的开展来编制问卷。学生版分别从心理危机认识与态度、经历与影响、求助与应对、预防与干预的环境这五个维度编制问卷。
        (三)结果统计
        本研究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分别对清远市的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展开线上问卷调查,在问卷星上进行施测。教师版的问卷共施测12221份,有效问卷为12221份,学生版的问卷总数共施测27639份,有效问卷为26125份,教师版、学生版问卷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4.65%。依据调查结果对其中有效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二、清远市中小学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存在问题
        (一)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建设不够健全
        在“目前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存在什么问题?”这一问题上,共有2052名教师认为“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尚未建立起较完整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制度”,占比16.79%;在“您认为学校在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需要加强哪些工作?”,85.29%的教师认为学校需进一步完善系统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由此可见,不少教师认为学校目前在应对学生的危机事件时没有完整的组织架构,并未制定真正具体制定可行的方案去应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危机。
        (二)学校心理课程并不完善
        从对学校在”你目前所在的学校有开设心理课程吗?”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看,8.96%的教师表示没有开设课程,27.17%的教师表示自己并不清楚;在“学校里开展心理课程的老师有”这一问题上,33.87%的教师表示“学校里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是由其他学科老师(如政治、语文、历史老师等)开设”,在“学校心理课程的开展频率”这一问题上,教师的比例是3.75%没有开展,41.6%一周一次,12.26%两周一次,17.28%一月一次,25.11%不清楚。
        由此可看出,目前有部分学校还并未开设心理课程;心理课程由非心理学背景的教师来担任;不同学校开设的课程频率也存在差异。
        (三)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相关工作没有落实到位
        在“如果学校要求您参与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话,您觉得可能存在的困难有”这一问题上,85.13%的教师认为自身专业背景不足,担心无法胜任工作。由此可看出,大多数教师对目前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仍感到困难重重,最主要是担心缺乏专业知识。
在“你是否知道学校里有心理辅导室?”这一问题上,38.7%的学生不清楚学校里有心理辅导室;在“学校开设的心理课程存在哪些问题?”这一问题上,51.15%的教师认为学校心理教师专业性不强,36.32%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课程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29.5%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学生需要不相符。以上调查结果反映出:心理教师的相关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普及不足;此外,部分教师的心理课程内容流于形式,自身的专业储备不足。
        (四)中小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不强,主动求助意识薄弱
        在“求学到现在,你是否经历过心理危机”这一问题上,48.82%学生曾经历过心理危机事件;在“当你意识到自己出现心理危机时,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上,有32.47%学生选择自己沉默,默默承受危机事件给自身所带来的伤害,而有3.08%学生选择自暴自弃,采取极端的方式对待自己。由此可见,中小学学生群体中经历心理危机并不是小概率事件,面对危机事件他们缺乏合理的应对方式,学生的主动求助意识薄弱,所以相关工作的开展具有必要性。
        (五)相对于汉族学生,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对心理危机认识不足,主动求助意愿较低
        (五)相对于汉族学生,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对心理危机认识不足,主动求助意愿较低
        共有21734名汉族学生,4390名连山、连南县等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接受问卷调查。

在“心理危机概念的理解”这一问题上,有24.1%的汉族学生对于心理危机的概念“非常了解”,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中仅有14.6%的学生对心理危机的概念“非常了解”,这表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对于心理危机相关的知识了解程度较低,有关心理危机教育的知识仍需加强。
        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求助方面,58.4%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所在学校开设心理课程,52.9%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能从校内外找到心理辅导途径,39.7%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表示学校心理辅导室对自己有帮助。
        相比之下,65%的汉族学生所在学校开设心理课程,64%的汉族学生能从校内外找到心理辅导途径。68.2%的汉族学生表示学校心理辅导室对自己有帮助。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所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帮助低于汉族学生。
        (六)留守儿童经历的心理危机比例更高,对心理危机的了解程度不足
        “留守儿童”指父母由于在外务工、经商或是从事其他劳动而搬到其他地方,孩子被独自留在户籍地,经由其他代理监护人看照的,或是自我照顾的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 王东宇.小学“留守孩”个性特征及教育对策初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05):354-355.]]。在本调查中,共有4412名留守儿童,占全体人数的16.88%。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显示,59.1%的留守儿童经历过心理危机,28.7%的留守儿童有过放弃生命的想法。留守儿童中经历过心理危机的比例更高,这反映出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往往也因此面临更高的心理危机风险[[[] 周淑贞.加强河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04):31-34.]]。
        就对心理危机的了解程度而言,23.4%的非留守儿童对心理危机非常了解,而只有18.1%的留守儿童对心理危机达到非常了解的程度。所以,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工作中应更多关注留守儿童群体。
        三、建议与对策
        (一)建设健全的中小学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机制
        为了能及时有效应对中小学生群体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各学校应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并形成心理危机的三级预防与干预的机制。其中,一级预警机制包括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做到一生一档,规范建立并妥善保存,这将有助于科学甄别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二级干预机制包括根据心理问题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监护和治疗。三级跟踪机制包括一是学校制定心理危机的备用方案,以防止学生出现突发状况;二是学校需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多关注其在学校的表现,给予无条件积极关注。
        (二)各学段心理课程的课程开设应有效保障
        调查中发现部分学校并无开设心理课程,课程的缺失将不利于学生学习到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也不利于学生了解到心理教师的存在,长期以往将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因此课程开设应该要落到实处。
        本调查共有4800名高中生、1609名中职生、6252名初中生、6525名小学生。在“若你经历过心理危机,属于下面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一问题上,发展性危机(曾经历过,对自己的学业、未来感到担忧)各学段的选择:高中生72.25%、中职生为60.29%、初中生58.94%、小学生39.86%;存在性危机(对自我的认识、人生目标、活着的意义等,出现了内部的冲突和焦虑)各学段的选择:高中生52.69%、中职生43.01%、初中生38.96%、小学生17.64%。境遇性危机(突发的状况,天灾人祸等引发的)各学段的比例差距并不明显。在本研究中采用心理危机的分类是Bramah提出的三分法:发展性危机、存在性危机、境遇性危机[[[] 龙迪.心理危机的概念、类别、演变和结局[J].青年研究,1998(12):42-45.]],从以上的数据可看到的一个明显趋势: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发展和存在性危机比例在不断增大,而境遇性危机则在每个年龄段占比相距不大。因此,在开设相关课程上,高年级年龄段的学生应该以存在性、发展性危机干预课程为主。
        (三)编订《清远市中小学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指导手册》,提升教师和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上述问题中反应出中小学生和教师在应对和处理心理危机时能力的不足。鉴于此,编订学生版和教师版的《清远市中小学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指导手册》,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指导手册上的内容,对相关知识有更全面的了解,提高自身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得到更加科学的引导。
        (四)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体系。
        少数民族县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师资队伍还比较薄弱。首先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广东省教育厅的要求,并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各学校学生人数的实际,学校按学生人数每一千人配备一名心理教师。为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主动求助意愿较低,学校里配备一定比例的当地少数民族心理教师,少数民族地区心理老师与当地学生具有同一种身份认同,更容易获得学生信任,有助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蔡火林. 甘孜藏区外来教师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5.]]。
        此外,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相关心理危机知识相对匮乏,通过开发具有少数民族本土化特色的与心理危机有关课程,提升学生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
        (五)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完整的支持系统
        留守儿童群体是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重点对象,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照顾,加上自身的不成熟、认知偏差等因素,他们在情绪上普遍更敏感,自尊感也更低。为预防留守儿童心理危机,应当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使学校、社区、家庭成为有力的支持系统,学校教师、学生同伴、社区工作人员、家庭中的监护人或其它成人能彼此协作,使留守儿童得到有效的支持和辅导。
        在学校管理方面,教职工,尤其是班主任、宿舍生活老师等应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和家庭状况,在学业和生活上主动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在处理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时,不以批评教育为主,多鼓励学生克服行为问题。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掌握舒缓压力、解决冲突的技巧,提升求助意识,从而使他们能主动地应对可能产生的心理危机。此外,还应发挥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功能,有针对性地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让他们能得到有效的帮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