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生的身心都处于发育过程中,相比于小学生,初中生对世界、对社会都有更高的认知水平,而相对于高中生而言,初中生对社会、对世界的认知深度则有限。团体训练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根据初中生的发展规律与发展特征,设置出不同的游戏和活动,引导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获得体验,从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对初中心理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团体训练;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其心理活动并不相同,对于学生来说,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应该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避免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形成“玻璃心”。初中生是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相对于其它阶段的学生来说,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断乳”阶段,对初中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非常有必要。
一、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一)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速度的差异性
初中生正处于从少年发展为青年的关键阶段,人类大多数生理变化都在这个阶段发生,而相对于生理的快速发展,初中生的心理变化却出现滞后现象,主要表现在初中生的理智、情感、道德等方面。换句话说,初中生的生理发展速度与心理发展速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例如: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性别的不同,其性别生理特征越来越明显,让初中生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小孩子,其心理会希望能够尽快融入到成人的世界当中,对于小学生的游戏和活动已经逐渐失去兴趣,希望能够获得新的活动方式与行为方式,独立思考能力开始增强,但其思想却往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行为举止也带有幼稚性。
(二)成人的心理,幼稚的行为矛盾
初中生由于生理与心理发展速度的差异性,导致初中生的行为呈现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互相之间发生冲突,从而形成行为与心理上的矛盾,同时,初中生普遍自制力不强,因此常常会有“道理都懂,但克制不住自己”的心理[1]。在这个阶段,初中生出现了逆反心理,开始滋生独立意识,不愿意听从教师与父母的教诲,喜欢争论、提出质疑,但由于初中生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且知识储备也不足,在思考问题时就存在着片面性的特点。在心理上,初中生无法完全脱离对父母的依赖,但这种依赖会逐渐转变为希望得到父母的精神支持和理解。另外,初中生还有自闭性和开放性的表现,随着心理的不断发展,初中生的心理活动越来越丰富,但表露在外的事物却越来越少,在遇到问题时习惯独立解决,不愿与父母分享自身的心事。
二、团体训练新模式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
(一)应用于新组建的班级
对于新组建的班级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机体,可以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有利于教师日后的管理。将团体训练新模式应用于新组建的班级中,首先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按照座位分成四个组,通过训练学生对小组的团队意识,在后期管理中心逐渐将其转化为对整个班级的团队意识[2]。基于此,教师可以以话述的方式告知学生团队意识的重要性,并在每组学生中选出组长、副组长,为后期的团体训练奠定基础。团体训练新模式应用于新组建的班级中能够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其身心都在发展阶段,对于异性的感觉正处于萌芽阶段,初中生普遍希望能够与更好的异性同学交往,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出缺乏人际交往经验,造成沟通障碍,团体训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例如:在“走出雷阵”这一活动项目中,要求学生依靠记忆力记住哪些格子上有雷,这单靠个人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团队的帮助一起努力才能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不能用语言交流,因此需要学生在活动前制定出一个统一的方案。这种团体活动不仅能够加强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自信感,意识到团体合作的重要性。
(二)应用于考前,缓解情绪
初中生往往伴随着较强的情绪反应,在日常行为中常常表现出冲动、易怒等情绪,出现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不知如何管理自身的情绪,教师可以根据情绪表达、情绪认知、情绪调节的顺序安排学生参与团体训练,让学生学会如何管理自身的情绪,并及时疏导负面情绪。以考试为例,学生在考前通常都会存在一定的负面情绪,表现出焦虑、急躁等特点,不良情绪会影响到学生复习效果。教师在团体训练中可以应用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得到适当的放松,能够强化学生的复习效果,缓解不良心理压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团体训练新模式应用于考前,缓解学生的负面情绪。
(三)应用于思维训练
在思维训练中应用团体训练新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生的逻辑思维发展具有不平衡的特点,而初中阶段又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时期,在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的教学中,更重要的并非解题办法,而是解题思路。由于初中生的课业较为繁重,学生也会存在一定的心理负担,传统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应用团体训练新模式进行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力和创造力等[3]。例如:在心理健康课程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如果让全班同学穿过一张A4纸”等具有趣味性的问题,这种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没有标准的参考答案,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这种问题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结束语:
总而言之,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采用团体训练新模式能够帮助学生缓解心理的负面情绪、扩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让学生正视自身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路学会.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9(35):35-36.
[2]李元福.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模式的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02):28-30.
[3]杨海英.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及实践分析[J].学周刊,2017(26):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