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第5期   作者:章伟勤
[导读] 小组合作学习法在教育中应用,改变传统教育模式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法在教育中应用,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为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中职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应用,提高学生合作能力与数学学习兴趣。文章以中职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应用为研究对象,针对教学中存在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数学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合作学习;教学目标
引言:数学学科,作为中职教育的公共课程,是中职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的内容。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可以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与合作意识,能够促使学生数学能力提升。本文就此进行分析。
1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问题
1.1教学目标有待完善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可以推动合作教学活动开展,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在数学合作学习中,发现教师对合作学习目标认知比较模糊,教材中有什么,就让学生讨论什么,并没有思考作为教师应该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1]。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合作学习效果不佳,没有展示出合作学习的特点。
1.2对学生关注度有待提升
        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让所有的学生参与课堂上,在学习氛围烘托下讨论关于学习的内容。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非常喜欢数学学习,有的学生则是厌烦这一学科。通过合作学习的应用,可以让差生也融入学习中,说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看法,并因此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态度。但是实际教学中,并没有体现出合作学习的优势。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会为优等生创造表达的机会,对优等生的关注较多,希望优等生回答问题。正是因为教师错误的教学理念,小组讨论中差生不愿意发言回答问题,认为自己虽然可以在小组学习中发言,但是却也不能在课堂上得到表现,失去学习自信心。
1.3讨论形式化
        讨论形式化是阻碍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发展最大问题。目前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为了迎合这一教学形式,将以前课堂提问内容当做小组课堂讨论的问题,很少有其他教学方法的辅助,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2]。当学生回答问题后,会出现不理会学生讨论过程,只重视讨论结果的情况。这种讨论教学形式,不仅影响学生讨论学习兴趣,同时还会对数学教育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是当前教育中必须要突破的困境。
2合作学习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应用策略
2.1科学分组,提高对学生关注
        分组是保证合作学习效果,提高合作学习质量的关键。在小学合作学习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与学习能力的分析,采用优势互补的方式进行分组,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够真正的参与课堂讨论中,在合作中展示自身学习优势。学生分组前,做好以下准备工作:第一,组织基础测试活动。所谓的基础测试,就是对学生数学学习基础进行检测,了解班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为分组做好准备。第二,加强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分组前的沟通活动非常重要,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数学是否喜欢的主要途径。在沟通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兴趣,性格特点,能够为学生分组提供依据[3]。当教师了解学生基础学习情况后,根据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对学生学习情况分组,保证每个小组成员的互补性。


2.2明确讨论目标,提高讨论效果
        小组学习中,讨论目标的确定,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活动中,根据数学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基础设计讨论目标,并围绕此开展课堂讨论活动。小组讨论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围绕讨论目标进行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讨论,让学生在讨论学习中发现知识学习方法,掌握数学学习技能。
        以《三角形的诱导公式》为例,这一内容要求学生学会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化成锐角的三角函数方法,掌握三个诱导公式并实现灵活引用。讨论目标可以设计为三个诱导公式讨论,让学生围绕此,结合基础知识,讨论诱导公式使用方法,学会熟练应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学习,结合图形分析诱导公式,了解其真正含义。通过讨论目标的确定,让小组讨论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以此实现讨论学习的目的。
2.3教学引导,提高讨论效果
        小组讨论学习中,需要教师的参与,以此保证讨论的具体性与有效性。以往教学中,教师很少参与学生讨论内容,放任学生自由讨论。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无法保证讨论效果。教师的参与不仅可以维护课堂纪律,同时可以将学习方法、技巧渗透给学生,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讨论“函数奇偶性”内容时,教师可以对学生问道:奇函数与偶函数有什么不同,图像特点分别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深入与讨论,结合教材内容与奇偶性内容进行探究,在讨论中获得问题答案。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提高基础知识教学质量。
2.4教学评价,提升学习质量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学评价是反映小组学习效果,学生讨论效果的重要环节。小组评价中,在原有评价基础上,增加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在全方位评价中意识到学习中不足与优势,并在后续学习中不断提升学习能力[4]。以往教学中,讨论结果、学习成绩是教师评价主要内容,对于学生成长来讲,这种评价方式并不能体现学生的价值与个性,评价形式单一。全方位的教学评价,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讨论中学习中表现,让学生对自己有更加客观的认识,可以能够反映出这一教学方法应用效果。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以客观的方式评价其他同学小组表现情况,自主学习情况。通过多主体、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小组合作教学效果,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以往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讨论形式化、对学生关注度不高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学生科学分组,讨论目标确定、教学引导与教学评价等方式,提高合作学习效果,促使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1]郑美芹.浅析小组合作学习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9(12):28.
[2]温涛.合作学习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217-218.
[3]关先道.小议中职学校应用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数学教学的策略[J].农家参谋,2019(08):228.
[4]王波凤.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认识——《函数的单调性》教学案例和反思[J].数学之友,2019(03):38-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