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数学源自生活,而生活也与数学知识紧密相连,相应的数学问题则均属于生活化数学知识而产生的。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产生的求知欲则属于初中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所以,初中生在学习数学中,如果拥有浓厚的兴趣,则势必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并深入思考,从而提升学习效率,但目前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为此,本文从初中数学出发,探讨了兴趣激发的意义,并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提出了有效激发兴趣的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激发兴趣
伴随现代教育理念的快速转变,新课标也对初中数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而以前的落后教学模式现已难以激起初中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而严重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由此可见,目前迫切需要从初中生出发,研究有效激发兴趣方面的课题。
一、在初中数学中目前学习兴趣激发的意义
1、促进初中生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学习兴趣的激发现已引起了十分广泛的关注。同时,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除了是现代数学教育的一大要求外,还是素质教育下的关键性要求之一。这便要求数学老师在初中教学中,及时更改教学模式,引导初中生兴趣盎然地学习知识,并自愿研习数学知识。久而久之,初中生便能同步提升动手实践、数学思维、表述等方面的能力。所以,初中生唯有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方能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2、促进初中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兴趣其实就是做好事情的一种动力,只要有了学习兴趣,初中生便会孜孜不倦地学习,并且一直努力坚持下去。而在初中阶段,广大学生正值学习知识的关键阶段,他们普遍已具有很强的认知及接受能力。因此,初中生若有浓厚的兴趣来学习数学,则势必会产生无限的动力,来坚持、努力地学习数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促进素质教育观念的践行
伴随素质教育观念的持续深入,要求数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加关注激发、培养广大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数字符号形成的一门学科,初中数学与初中生的实践与思维能力息息相关。所以,在讲初中数学课时,通过调动初中生的兴趣,除了有助于初中生增强逻辑思维外,还有助于新课改目标的践行。
二、初中数学目前的教学现状
1、固化的教学方式
目前,很多数学老师在初中教学中,依然沿用着板书加讲述的授课方式,相应的教学形式也非常固化、单一,严重缺失必要的创新性。因此,广大初中生在数学课堂上,极易产生无聊、犯困的情绪,以致没有兴趣学习知识,最终严重影响学习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2、课程内容相对枯燥
初中数学本就偏理论,相应内容也相对无聊。所以,初中生上课时极易犯困而很难学好,相应的学习兴趣原本也就不高。而学习兴趣又是初中生学习的动力,所以数学老师若仅仅枯燥地讲解课程内容,则势必会导致初中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率乃至教学质量。
3、教学效率偏低
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考试仍然很注重分数,导致很多数学老师在上课时,一味地追求学习成绩的提升。加之分数现已变成评判初中生的标准和考察他们综合实力的方式之一,因此,一直以来数学老师都很难提高教学效率。久而久之,也影响了学习兴趣方面的激发。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兴趣激发措施
1、丰富教学方式
目前,新课改已经实施很久了,但当下的初中数学却并未收获显著的效果,初中生在数学能力、思维水平上也并未得到明显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单调、固化,令广大初中生在学习数学时提不起兴趣。而为了激起这些同学学习数学方面的兴趣,则应丰富教学方式,促使初中生认识到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并且享受学习数学的整个过程。所以,在平时的教学环节,数学老师可以考虑在课堂上融入数学知识相关的小游戏等,来进一步丰富教学形式,并且从自身班级的条件、现状出发,以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来展开教学过程。这么一来,才能基于对教学方式的丰富,来有效调动广大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进一步增强学习的整体效果。
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数学其实源自生活却超出了生活,所以初中数学应综合考量数学发展历程中人们生活的轨迹,并从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增进数学课本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将二者融合成一体。这么一来,初中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数学,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通过联系生活来进行生活化的知识内容传授,能促进数学应用作用的提升,教会初中生生活中其实处处存在数学,从自己的身旁、四周便能发现数学问题,并且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譬如,针对“最短路径问题”的教学,可设计如下的题目:在某水渠的一侧住着张、李两户,设想若在水渠上打口水井,来供给这两户的用水,请问在何处打水井,所需的水管最短(也即费用最少)?针对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均很感兴趣,并且纷纷忙着解答。经过一番小组讨论后,同学们很容易地与轴对称问题联系起来,然后结合相应的数学知识,很快便找出水井的准确位置。这么一来,初中生便深深地体会到了数学的实用性,并提高了学习效果。
3、提高教学效率
尽管在考试中,数学题一般只有一个答案,但却可以有诸多种讲解解题的形式。所以,数学老师为调动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可大力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及时更改传统的不良教学方式,精心设置教学的情境,快速吸引初中生学习,并提高教学效率。例如,针对“浓度”的题目:一杯200克的盐水含盐15%,为了含盐20%则需要加多少克的盐?就此老师不仅有讲述浓度的含义以及算法,而且还准备了一个杯子、一定的水、几小袋盐。数学老师为了更好地教授给初中生解题技巧,则可在上课时先配制15%浓度下的200克盐水,再探讨基于此配置20%盐水的方法。这样便需要加盐,但具体加盐的重量,还需进一步解决,老师稍加引导,初中生便提出了列方程的方法。因为初中生身处在该情境中,还目睹了整个实验过程。所以,很快初中生便列出了以下方程式:20%×(x+200)-15%×200=x。由此可见,作为很重要的学科之一,初中数学中的应用题属于很关键的一大题型,并贯穿着数学学习的各阶段。所以,数学老师在讲解应用题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教学效率及情境的设置,以及相应技巧等的传授,以方便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知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兴趣既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又是熟练掌握并运用知识的关键所在。初中生唯有对数学学习十分感兴趣,方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环节,重拾学好的信心。所以数学老师应根据目前的教学情况,及时革新教学过程,大力激发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力争促进教学效率及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以加快基础教育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赖家华.明确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水平的有效途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6):95.
[2]张学淼.初中数学兴趣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33):146-147.
[3]林静涵(LIMCHINGHANN).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现状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胡月远.学生课堂观察能力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与途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