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学科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数学活动离不开学生数学思维运用,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当结合新时期教学特性,努力打磨自己的教学“兵器”——教学策略,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科学、合理地锤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原创性,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本文以小学中段、高段学生为教学对象,针对如何以多样化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几点浅薄的意见,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样化教学;思维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学教学对新时代数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不单单要具备雄厚的技能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独立的思维和意识。数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为核心的学科,所以,数学教师应当明确自身的教学职责,紧随时代潮流,努力结合新课改教学理念,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策略,循序渐进地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
一、巧借情境教学,完善学生的认知思维
多年教学实践,笔者深知学生解题能力差,漏洞百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对于相关概念认知并不清晰。数学概念是学生掌握各种算理、认知各种算式和学习各种运算规律的敲门砖,学生只有将各种概念吃透、吸收,才能更快速的了解正确的数学规律,这对于他们的数学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一些能够引导学生学习情绪的的具体场景,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的一种教学策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笔者建议数学教师应当结合新课改相关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实现数学概念与学生认知思维之间的有效沟通。
(一)游戏情境中的认知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喜欢做游戏。以游戏的方式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也是一种提高学生认知思维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确数对的含义,数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找宝藏”的游戏活动。具体实施方案:
1.利用多媒体简单布置课堂;
2.利用班费到周边的便利店购买一些学习文具,如钢笔、文具盒、蜡笔等等,充当宝藏藏在学生的课桌内;
3.制作卡片(藏宝图),即将标有数对的卡片分发给学生;
4.引导学生在教室外排队站好,依次进入教室(藏宝地),利用自己手中的“藏宝图”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
……
像这种以游戏的方式开展的数学教学活动,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学习情绪,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认知思维水平,这对于学生掌握数学客观定律有重要的意义。
(二)生活情境中的认知
生活是知识的宝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学教师要善于在日常教学中,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生活情境,给予学生一定的熟悉感、归属感,从而扩宽学生的认知空间,以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小数的含义,数学就可以从一些与学生有关的生活细节入手。如,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活中与小数有关的一些场景,如,商场打折促销的标签、货架上的标价以及加油站邮箱的现实等等,随后,再抛出一个具有生活化话题,如“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小数”。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点滴,说出生活中自己见过的“小数”。快节奏的生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井喷式爆发生长,小数的商业化应用也是商品经济茁长生长的重要展现,所以,让学生说出一些与小数有关的生活场景或者物件,更便于学生理解和认知小数的含义。
二、重视问题创设,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源于疑”,疑问的产生能够让学生有效转动思维开展学习活动,是学生提升学习能力、积极思考数学问题、发散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数学问题,以便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的欲望,从而能够帮助学生真正开启他们思维的“大门”,让学生带着疑问在新旧知识之间穿梭探寻答案,并发散自己的思维,借助知识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探索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助力学生高效开展数学学习活动。
比如,学习“运算律”有关知识之时,笔者并未将乘法分配律公式直接告知于学生,而是引领学生亲自经历相应的探索过程,以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印象,同时能够体会到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并通过亲自换算能够真正将乘法分配律运用到现实生活数的计算当中,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相应问题,即“过五一劳动节,小明以‘温情小队’队长的名义发起关爱底层劳动者的爱心活动,其中确定了周围六位需要帮助的劳动者,他们将假期募捐筹集的钱为这些劳动者买衣服,要知道,一件上衣是60元,裤子是40元,那么他们买了6套衣服一共花费了多少钱?”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从而有效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试着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解决。
学生通过一番摸索之后,提出了两种计算方式,方案一:60×6+40×6=360+240=600(元);方案二:6×(60+40)=600(元)。笔者询问学生这样做的理由,学生们在诉说理由的同时,发现将这两个算式放在一起是相等的,也就是说60×6+40×6=6×(60+40)——60×6+40×6=(60+40)×6,这两个都能够求出来6套衣衫的加钱。经过这样的学习,笔者才将乘法分配律(a+b)×c=a×c+b×c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之前的问题计算,很快便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这远比笔者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效果要好得多,同时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得以提升。
三、构建数学体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要知道数学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剪不断”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自己引导者的角色,引领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所学知识由点及面逐步构建起完整的学习体系,并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在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思维训练活动,“天时地利”+“人和”,助力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让学生今后可以主动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分析、探究、解决数学问题,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运用数学知识的实践能力。比如,“乘法”“除法”是学生学习“混合运算”“运算律”“小数乘法和除法(一)(二)”“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基础,在学生进行相关学习知识之时,教师可将乘法和除法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渗透与点拨,让学生能够借助这样的基础,得到更好的发展与进步,同时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在今后的数学学习道路上可以“更行更长更远”。
总之,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所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最有利的武器,学生拥有数学思维能力,不仅能够让学生能够“学会”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会学”数学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A]. 司利霞.2018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 2018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A]. 张燕.新教育时代(2015年10月 总第3辑)[C].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