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思维的重要性,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实践中,思维导图也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知识的储备量,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引言:思维导图,也被称为心智图或者概念图,思维导图将文字和图画生动地结合起来,是发散性思维的具体体现。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它们的发散能力和思考能力,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但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较少,这是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知识扩充的。本文重点探讨了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希望有助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
一、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导致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没有明显的成效,没能够使学生的课外阅读知识有所扩充,也使学生失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造成了不利影响。以下内容从不同方面出发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有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缺乏主动阅读的兴趣。而语文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学生的阅读量,学生可以在阅读中学习常见的字词,学习作者的表达手法,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自己的视野,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而学生一旦缺乏了阅读的兴趣,以上的能力都得不到锻炼和提高。这是十分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的,也是不利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正常进行的。
(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待提高
小学阶段,学生的课业压力还不是很大,正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阶段、关键阶段。强大的发散性思维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在语文科目的学习上更进一步,对学生将来学习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时更是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较弱,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1]。
(三)学生对阅读文章的印象不深刻
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一部分学生对文章的印象不深刻。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没有将自己代入到文章设定的情境中去,只是将阅读当成了一项任务,走马观花地完成。这不仅不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反而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的体现。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上文分析了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思维导图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针对如上问题进行解决。思维导图独有的图文结合模式以及发散性表现形式,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下面几点对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讨[2]。
(一)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汉字归类学习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汉字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而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将汉字进行分类, 让学生进行学习。
比如,当学习到《三衢道中》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根据本课要学习的生字“泛”和“溪”设计思维导图,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搜集自己学习过的以三点水为偏旁的生字,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这些生字的印象,帮助学生学习。
(二)借助思维导图,进行词组归纳学习
与汉字的学习类似,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词组的学习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以此来使学生对同类型的词组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比如,当讲到《燕子》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将课后的词组进行归纳,让学生写出类似“剪刀似的尾巴”、“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光彩夺目的图画”以及“旷亮无比的天空”这样的词语,然后,让学生发动想象力,将这些词语用一个情景串联起来,方便记忆[3]。
(三)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文章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明确指出:“中年段的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而思维导图在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有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于“读整本书”来说,思维导图就有以下作用:提取信息、分类梳理、整体把握;引发思维,理清思路,增强记忆;复述故事,提供思路,避免遗漏;方便交流,互通有无,提高认识。
比如,当讲到《昆虫备忘录》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以不同的昆虫作为分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着更加清晰的认识。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课外阅读常用的思维导图类型
1.气泡图
气泡图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思维导图,它强调的是发散思维。围绕主题的是属性气泡,以课文《荷叶圆圆》为例,课文围绕荷叶主要介绍了动物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以及荷叶对他们的作用,下图就是孩子们通过阅读文本所画出的思维导图。因为每个学生对课文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属性气泡和各种关键词以及分支的方式都因人而异,通过气泡图来整理课文结构,学生能更全面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心思想。
2.流程图
流程图用来反映事物发展的顺序,结构清晰,一目了然。以《小猴子下山》为例,《小猴下山》是部编版一年级小学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本文图文并茂,语句生动,文质优美。按故事发展顺序编绘了五幅图,分别与课文的五段内容相应,使小猴的动作、形象直观化,可以用流程图的方式展现出来。

3.鱼骨图
对于叙事类课文,可用鱼骨图来反映情节的发展。如《玲玲的画》这篇课文讲述了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这样,只要善于思考,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理清课文思路后,学生可以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画鱼骨图思维导图,这样学生就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此外还有树状图。树状图可以用来举例,最上面的是树干也就是主题,下面的则是树根,用来罗列各种知识点;桥图,桥图用来描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关性,体现了类比的思维方式。在课文《盘古开天地》中,盘古的身体变成了世间万物,为什么盘古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而不是变成了江河?偏偏是血液变成了江河?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双眼和日月、血液和江河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可以运用桥图,反映出盘古身体部分和世间万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并由此展开想象,课文未提到的盘古的其他身体部分还会变成什么呢?记录在桥图中。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当今这样一个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的时代,一个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时代,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希望学生能够有更敏锐的思维,而思维导图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更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当然,思维导图的应用不仅需要学生的配合和兴趣,更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陈肖. 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2]严英.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西部素质教育,2019,5(02):251.
[3]郑素华.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基础教育研究,2019(02):2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