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陈情表》一课为例谈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刘晓娟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第5期   作者:刘晓娟
[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但是语文课程毕竟不是思想政治课,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做到“润物细无声”呢?本文以《陈情表》一课的教学为例来谈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主题词:核心素养  育人功能  《陈情表》教学

        2017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课程应该承担育人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语文课程毕竟不是思想政治课,而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1。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做到“润物细无声”呢?下面我以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经典篇目——《陈情表》一课的教学为例来谈谈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落实。
        《陈情表》一文不仅收录在老版的人教版必修教材中,也被收录进了新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此文是蜀汉降臣李密为了说明自己因奉养祖母而不能为官的奏表。这篇奏表不仅成功的让李密实现了先孝后仕的目的,更是将他与祖母之间形影相吊、相依为命的情感表达得感人至深。以至于“有人说《陈情表》是一篇委婉之极,谦恭之极,至诚之极,动人之极的千古奇文,甚至宋人赵与时说:‘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2
         首先,以课本为依托,借助课外资源,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无疑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把课内和课外资源相结合,使二者互补共效,相得益彰,实现教育功能的整合与提升。《陈情表》这篇文章本身不是很难,难点在于理解文章所蕴含的一情一理的矛盾,以及如何让学生深入体会并学会表情达意呢?
        在分析课文《陈情表》时,因为时代久远,学生对此段历史背景不甚清楚,所以教师必须提前将涉及到本文内容的相关课外资料补充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李密是在怎样的形势下进行陈情。
1、了解晋武帝其人。资料一“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2、了解当时一些文人的处境,资料二“ ‘竹林七贤’中,嵇康因“非汤武而薄周孔”与吕安一起被杀;刘伶只能整日纵酒;阮籍只能装疯卖傻;向秀虽然被迫应诏入洛阳,却整日诚惶诚恐,心惊胆战,《思旧赋》刚写了个头就草草收了尾。”两段课外文字可以让学生较清楚地认识到李密陈情的艰难处境。
3、再让学生明确李密陈情的结果,材料三“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
基于教师补充的资料,学生对于李密陈情的背景以及他的苦衷就不会仅仅停留在奏表本身的层面,而是有更全面的认识。这个梳理和整合的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更有助于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李密陈情艺术的高超,因为李密面对的是一个如此阴险多疑的君主,可最终他不仅成功的打消了君主的疑虑,还让武帝“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可见李密陈情艺术之高,至此本文说理艺术、表达技巧的分析就会水到渠成。
其次,以文本为凭据,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李密陈情之所以能收到如此好的效果,固然在于李密的拳拳真情,更在于李密陈情的技巧。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基本感知的基础上,师生以课文文本为依据共同探讨和梳理陈情说理的技巧:先以情感人为铺垫,陈两难处境,陈对圣主之忠心,最后提出解决之道,使双方达到共赢。明确之后,教师假设我们生活中的情景,“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进行家访,怎样说服家长?”借助李密陈情的方法,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们认识到在考虑问题时要懂得从对方角度出发,设身处地才可能让他人愿意倾听,再分析现实情况,最后提出解决策略。在这一讨论活动中,学生有意识的运用所学到的方法,懂得了与人交谈应关注的问题,通过语言表达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第三,立足课文,利用媒体资源,关注社会,进行情感熏陶,弘扬传统文化。 
《陈情表》可谓是古文名篇,之所以感人肺腑无外乎那份浓浓的祖孙深情,读来让人动容。而“孝”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对孝的阐释十分丰富:“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敬父母老人当时责无旁贷。然而现今社会却屡屡曝出不侍奉老人的消息,教学时正好借助本文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和情感的熏陶。讲授本课时恰逢中国传统的九九重阳节,新闻报导了一则消息: “狂轰滥炸”式的献爱心活动,就在前两天重阳节,某老年公寓迎来了4拨爱心人士。因为人太多了,工作人员忙着组织,一时疏忽,有个老人一天甚至被洗了7次脚。
两段材料分析后,学生认识到孝敬父母长辈理所应当,但是不能让孝心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学生认识到孝要发于内心,来自关爱,融于日常点滴。本课通过这样的一篇至情至孝的文章和现实材料的融合,让学生在无形之中理解了“孝”这一传统美德,理解和传承了我们的传统文化。
一篇好的文章,它的生命力是长久的,是鲜活的,不会因为时间的阻碍而消失了它的价值。所以教师要利用好我们的教材,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和发掘资源,加强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教育价值,满足学生的学习与思想全面发展的需要。

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7
2、《细读文本:从题目入手——<陈情表>教学探索》[J] 教学研究与评论.中学版 2015年第一期

(本文是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课题----“立人文化促进的教师自立式发展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号CDFB183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