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主动思考,进而使数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通过创设活动教学的情景、活动教学的来源、活动教学的重心和活动教学的途径等几方面来阐述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的过程。
【关键词】:情景 来源 重心 途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课上,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本人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摸索,谈谈几点开展小学数学活动的看法。
一、创设活动教学的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和想象都充满了好奇心,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如果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景,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我在教学鸽巢问题的时候,课前先跟学生玩了一个抽扑克牌的“魔术”。一副牌,取出大小王,还剩52张牌,5个学生每人随意抽一张,老师不看也知道这5个同学抽的牌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如此的反复几次结果都一样。这就大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这样呢?这其中隐藏了什么数学道理呢?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活动教学源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一切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能找到其原型。为什么有些学生一直以来对数学都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恐惧的心理呢?主要原因是数学知识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使学生感到枯燥、难学,产生了厌倦。因此,现在的新教材大多都将例题与生活联系起来,呈现形式多样,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去体验。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中,很多学生见过妈妈交垃圾费或买过美乐多等等,可从来没想过,还蕴涵着很多学问。例如“1个月的垃圾费要5元,妈妈交了3个月,一共交了多少元?”又如“一排美乐多有5瓶,妈妈买了4排,一共有多少瓶美乐多?”等等,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
三、活动教学的重心是自主探索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好方法,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说“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效,动手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动手实践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学时,必须创设探索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去探索。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长短”时,我设计了“比一比”:随意拿了学生3支铅笔,怎样比较长短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在小组内展开激烈的讨论,想出许多办法:有的将3支铅笔左端点对齐,比较右端点的;有的把3支铅笔右端点对齐,比较左端点的;有的把3支铅笔叠加在一起,比较哪支露出多的;还有用手比划出其中一支铅笔的长度,手形保持不变,再到另两支铅笔上进行比较的。
虽然学生在能力高低上存在差异,选择方法难易上各有不同,但他们探索的热情、张扬的个性却是如此的相似,不正是体现了新课标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吗?
在实践中,学生检验了所学知识,品尝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而这一切的获得,不是老师的灌输,不是他人的强给,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所得。这时,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活动教学的有效途径是合作交流
新课程的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倾听别人的意见,在相互的交流和讨论中不断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教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和加减法”学生自主操作,用苹果卡片在桌上摆一摆,分一分。在学生有了初步的分苹果及10的分解与组成的概念后,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六人小组,每个小组一名小组长(负责组织成员有秩序地完成合作任务)、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组内交流的结果)、一名发言代表(负责全班交流时汇报小组交流结果)。活动过程要求每人操作一次,并提出数学问题,而其他成员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列出算式,若有不同意见,要让发言人说完后再说。轮流发表意见,记录员做好记录。小组合作活动情况摘录如下:
生1(边操作边交流):我把苹果分成1个一堆,9个一堆,10可以分成1和9,可以怎样列式?
生2:1+9=10。
生3:9+1=10。
生4:10-1=9。
生5:10-9=1。
生6:我把苹果分成2个一堆,8个一堆,10可以分成2和,可以怎样列式?
生1:2+8=10。
生2:8+2=10。
生3:10-2=8。
生4:10-8=2。
……
记录员按大家的发言,在老师发的表格上作好笔录。
学生在活动中清楚自己的分工,明白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才能有秩序地进行活动。活动的主角是学生,引导者是老师,这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多方面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参考文献】
[1]刘兼 孙晓天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金春平 《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