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悲愁》的艺术特征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继续教育》2020年1期   作者:霍鑫
[导读] 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之王”李斯特创作的音乐会练习曲《悲愁》

         摘要: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之王”李斯特创作的音乐会练习曲《悲愁》,其有着珍贵的艺术价值。根据李斯特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乐曲创作背景,探析《悲愁》艺术特征让人在高层次的艺术空间发现音乐艺术的价值。
         关键词:李斯特;艺术特征;浪漫主义;音乐会练习曲;《悲愁》

引言
         李斯特是一个有浓厚匈牙利民族主义以及宗教性的音乐家,李斯特所处在浪漫主义时期,相比较于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上浪漫主义时期更注重人的感情及感受。更注重于演奏个人的情感抒发,更加感性,形成了浪漫的音乐风格,一旦有了人的情感参与,音乐便有了浪漫的色彩,这在当时对李斯特的音乐创作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李斯特不仅有着贝多芬的古典、热情的风格同时又注重钢琴音色的塑造,在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中,李斯特的创作风格变得十分的超前,钢琴作品有着感性的情绪表达但又夹杂着理性的音乐形象。这些都是李斯特独特的音乐风格中十分鲜明的特征。
         一、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悲愁》的创作背景
         1847年末李斯特开始着手创作三首音乐会练习曲其一《悲愁》,李斯特在在魏玛宫廷担任乐长时期,他几乎停止了钢琴公开演奏,当李斯特停止演奏后,创作的第一首练习曲便是音乐会练习曲《悲愁》。李斯特对于这首作品除了高难度的演奏技巧,炫丽急速的华彩,更多的是赋予练习曲“灵魂的歌唱性”,每一句复杂交叉的和声交替中都仿佛有一颗闪耀璀璨的明星,正是那如歌的主题旋律。这首练习曲,是一首即兴性十分强烈的练习曲,有着随意、幻想的音乐风格,李斯特的《悲愁》并没有十分痛苦悲痛之情,一些“悲愁之情”也许只是对作品中一部分作为体现,更多的是对往日爱情时光的追忆,对往日时光或是一些遗憾的重现回忆。
         二、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悲愁》的艺术特征
         (一)音乐会练习曲《悲愁》的创作风格
         前文说到李斯特的创作的风格形成源自于他不断的旅行演奏,游历不同国家及城市从而受到多了多元化的艺术文化熏陶,同时他又所处于浪漫主义时期,注重人的个性及情感抒发。李斯特的音乐作品中不但有贝多芬古典时期的稳重、热情、坦率,还有肖邦对钢琴音色、抒情性的追求。李斯特在当时不但钢琴演奏技术一流,在注重乐曲抒情性上也是一面巨匠。在《悲愁》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李斯特高超的演奏技巧,乐曲本身清晰可见的旋律,更多的是乐曲整体感,就类似于一个交响乐队,旋律在不同声部浮现,而其余声部都是用了不同的伴奏或是衬托形式来扮演交响乐队中低声部、高声部的角色。《悲愁》整曲像是回忆一些逝去的或是过去的往事,乐曲的即兴性抒情性,使情绪一点一点逐渐推动,旋律柔和委婉,像是在回忆的情绪中逐渐清醒而走向平稳。旋律的歌唱性以及代入感同时又有高超的技巧支撑,使整首曲子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二)音乐会练习曲《悲愁》的曲式结构及标题性
         1.《悲愁》这首音乐会练习曲,曲式结构自由且不受约束,但是李斯特并没有完全打破古典的创作手法,在保留的基础上多了自由的节奏,这也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一大特征,注重个性及人性。同时李斯特采用了很多高难度的华彩,以及跨越三个音区的音色,充满了浪漫主义气质。《悲愁》整曲的结构鲜明,每个部分情绪也是十分有层次感,充满了幻想、浪漫的色彩。
         2.标题性则是李斯特音乐作品的特点之一,是他开创了标题音乐的先河,他认为:“音乐和标题文字”所表现的思想融为一个整体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在1849年李斯特出版了《三首音乐会练习曲》,并为其标注为《诗意的随想》。李斯特注重文学与音乐的结合,更能引人入胜,理解其深刻的内涵。这也是极具浪漫主义时期的风格。《悲愁》中,似断非断的旋律,隐含了作曲家万般的思绪在其中,充满了诗意、人性。
         (三)音乐会练习曲《悲愁》中的情感表达
         浪漫主义时期崇尚自由,注重情感表达及幻想的时期,如肖邦、李斯特等人的音乐作品中抒情、即兴的因素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不管是练习曲或是奏鸣曲还是钢琴小品等体裁,都是注重描绘人物或是内心思绪、情感表达的,采用十分炫丽高难度的演奏技巧来刻画了生动而深刻的音乐形象。李斯特的不但注重人的内心情感,抒发自身的思想感情,更多的是对生活的真实写照,一丝幻想,一丝无奈使《悲愁》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悲愁》可分为三个部分,那么用情绪的描述来归纳可分为:带一丝触动的回忆—情绪的突破点,推向高潮、达到情绪的爆发点—逐渐接受清醒、走向稳定。《悲愁》这首曲子的情绪走向是非常接近人的现实,例如我们在生活中突然被某事物触动,开始了对往日时光的回忆,回忆的涌泉慢慢迸发出来,一幕幕的过去仿佛出现在眼前,此时心境早已从一开始的悸动走向了情绪的高潮,不管是无奈也好、激动也罢,内心的情感是十分激动的,随着时间的消逝,逐渐清醒,从而慢慢接受已逝去的现实,内心的情绪波动再次安定下来。过去的时光固然美好,但是过去总是过去,还是要抬头向前,继续生活。通过对《悲愁》的情绪解析,笔者也是感同身受,这首曲子的代入感十分强,情感的抒发也是十分的委婉含蓄,充满了浪漫、自由的风格。作品中的主题旋律由一开始的主题,在后续不断的变奏、重现,一段段华彩,高潮部分超高难度的演奏技巧,给《悲愁》这首曲子作了很好的衬托及表现。音乐旋律不断的转移、交错,流动在音乐本身,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难忘。
         结语
         李斯特三首音乐会练习曲之《悲愁》在目前的音乐学术研究中出现得较少,但是《悲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绝对的,也是李斯特第一首音乐会练习曲。看似平凡的旋律却又有超高难度的技巧支撑,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因为源自于生活的才是最真实的。当然不管是社会人士或是专业人士,还是在学校的课堂中,钢琴作品的欣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当今重视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也是逐渐严格、重视起来。希望打动人的不是乐器也不是音乐旋律,而是演奏家注入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黄伊娜.李斯特钢琴练习曲《悲愁》的创作背景与演奏要诀[J].音乐时空,2014(10):100-101.
[2]段卓. 探析浪漫主义时期钢琴练习曲的创作风格特征[D].吉林大学,2013.
[3]鲁姝瑾.弗朗茨·李斯特音乐风格形成及贡献——以《旅游岁月》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04):131-1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