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数与因数》教学后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继续教育》2020年1期   作者:周彬
[导读] 概念教学一直是大家公认比较枯燥的教学
         概念教学一直是大家公认比较枯燥的教学,学生不喜欢,因此平时的概念课教学许多老师感到束手无策,当然我也不例外,所以我特别关注“概念教学”理论知识,更注重实践。
         《倍数与因数》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节数学概念课,对于学生非常抽象,也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人教版教材通过除法算式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北师大版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没有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副形象的图引出一个乘法算式,通过这幅图和乘法算式很直观形象的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不是纯概念教学,而是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其实这样的设计也符合课标的理念。在《数学课程标准》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决定着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我根据《倍数与因数》这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自己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数形结合、合作学习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在课堂中,我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
(1)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
         例如: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题:有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至少有几个人?
         生1:4个,2个加上2个就等于4个
         生2:不对,应是3个。
         师:那你是怎么想的?
         生2:儿子的爸爸算一个爸爸,爸爸的爸爸又算一个爸爸,所以有两个爸爸。爷爷的儿子算一个儿子,也就是爸爸,而爸爸的儿子又算一个儿子,所以有两个儿子,其实只有三个人。
         师:你的逻辑思维能力真强,正像他所说的,爸爸或儿子是相对与另一个人而言的,得说清楚谁是谁的爸爸,谁是谁的儿子。看来人和人之间存在一定关系,那数和数之间是否也存在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就来研究吧。
         通过生活中学生显而易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因数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教学中,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的比较深刻。
(2)角色转换,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和数之间的联系。
         因数和倍数这节课研究的是数和数之间的关系,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因而,我采用了“拟人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和老师每人一张数字卡片,每人代表一个数字,当问到谁是谁的因数或倍数时,学生想回答时就可以高高地举起自己的数字,整节课学生都参与并享受自己的角色,学生都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数。

通过对自己一个数的认识,举一反三,从而理解了因数和倍数关系,充分的体会到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十分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3)数形结合,让学生带着已有知识走进数学课堂。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时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其实“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对教师是一种教学策略,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如果长期渗透,运用恰当,会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思想,长期稳固地伴随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中,让学生受益终身。
         由于学生对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知识非常熟悉,让学生找长和宽,并通过“倒推法”让学生充分思考,从而渗透“整数”的含义,这时数和形也在学生头脑中有机结合。这样较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引导学生由已知走向未知的课堂,为后面教学做好了铺垫。
(4)创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种形式探究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材中只有一个探究因数的例题,我创新使用教材,让学生找出36的因数,再引导学生有序找出所以因数。再让学生找20和24的因数,达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而在探究倍数时,我则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5)收放有度,处理好讲授与探究的关系。
         在当今提倡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的课堂,讲授教学似乎落后了,似乎这两者发生了冲突,事实上讲授与探究是不相矛盾的,接受与发现对学生来说都是有益的学习方法。在数学知识领域,有许多内容是人为规定的,这时教师就要发挥“传道”的作用。比如本节课初步介绍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我采用讲授的方法,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概念。例如:
         师:看来两个整数相乘等于12只有这3种情况。那在这里,4,3,6,2,12,1就与12有着特殊的关系。在数学上,像4×3=12,这时4就是12的因数,12就是4的倍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因数和倍数。 因数和倍数是研究两个整数的关系,为了研究方便一般不包括0。  师:刚才我们说了4和12的关系,那3和12又有什么关系呢?谁来说说呢?
(6)趣味活动,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学习的无穷魅力才能深深地打动学生。这节课的练习设计紧紧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计有效练习,拓展知识空间。例如:学生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台上有几位同学,让台下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如果台下学生的学号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就站到前面。由于答案不唯一,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使学生享受到了数学思维的快乐。
         《倍数与因数》这节课的教学还有诸多遗憾,但它带给我收获是颇多的。它使我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找准了自己的起点,找到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