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律己以德树人”——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继续教育》2020年1期   作者:鲍毅
[导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当前形势下,教师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也要自觉担负起立德、铸魂、兴伟业的“树人”重任;不仅要从学术上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更要从思想道德上引导学生的心灵积极向上。因此,高校教师们必须在关注基本教学技能提升的同时,塑造自身的道德修养,实时反思、审视自己。
         【关键词】高校教师 道德修养 立德铸魂
         习近平同志在2019年9月10日出席全国教育大会时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1】。高校教师是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面对的一群朝气蓬勃、充满激情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如朝阳,如初春,是国家的未来与栋梁,其思维、处事方式与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社会的道德导向与价值观。高校学习期是青年学生们的“拔节孕穗”期,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全党、全社会展开了热烈讨论与学习,人民群众亦对新时代如何办好教育寄予厚望。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既要挑起“传道受业解惑”的“育人”重担,更要担负起“立德铸魂兴伟业”的“树人”重责。我们应做到: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正确的道德认知和价值观塑造学生,以踏实勤恳的作风和务实求真的态度引导学生,切实做到“以德律己 以德树人”。
         一、 “以德律己”是高校教师必须坚守的底线
         “德”,指教师的基本要求——“师德”。
         上课前,我都对自身形象进行自审,宜端庄、有个人特色,不可随意轻浮;在讲台上,我会放慢语速,对每一句话认真负责,避免造成误解和不良影响。教书是一个良心活,三尺讲台是圣地,“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只有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无愧于“教师”这一神圣称号。
         (一)“师德”是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教书育人是根本,教学水平是基础。我们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著名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交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现代社会,教书不再是“一支粉笔走天下”和“一本教材用十年”的事。知识的不断创新与更迭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主动学习。教师职业生涯中,好学、求学是一件贯穿始终的事情。“学海无涯”对于教师同样适用。我们不仅要对知识理解,更要精读研读,将新知识、个人理解、学生认知三方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真正做到“大先生”。
         (二)“师德”是热爱学生的基本表现。
         想教出好学生,光有好的教学水平是不够的。“以情育人,热爱学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具备的基本情怀。教育是心与心的沟通。教师只有去热爱学生,用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学生才愿意接近教师、愿意学习。双方的和谐互动才能将教育作用发挥到最大。我们应做到“严”、“慈”并举,严而不厉,慈而不溺,让学生既能感受到师爱,又能自觉约束行为,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
         (三)“师德”是自身思想品德的塑造与提高
         “师者,人之模仿也”, “无德无以为师”。每位教师都应努力成为具有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的人,做好学生的表率。李岚清同志曾指出:“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作为教师,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务实诚信的科研作风都会通过日常授课或接触一点一滴传递给学生,对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导向。

因此,我们应坚持在政治思想上不倦怠,在工作中踏实勤恳,展现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二、“以德树人”是新形势下高校教师需要强化的理念
         “德”,指教师的人格魅力——“品德”,即价值观。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是先人基于过去的时代背景对人才应具有的品德和价值观的认知。当今中国之青年,应秉承怎样的品德和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地回答了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也回答了当代青年应具有怎样价值观的问题。习近平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也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根本制度决定了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和目的。新时代下,教育的方向与目标就是——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担负伟大复兴梦的人才。
         大是大非前,有人旗帜鲜明,有人随波逐流;灾难来临时,有人舍生忘死,有人自私自利;利益诱惑前,有人坚持原则,有人利令智昏。这都是由错误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造成的,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2】。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思想品德定型的阶段,如何教育并引导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坚定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念,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成为前进路上追梦人的重任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对每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需要深思、且赋予行动的实际性问题。
         (一)“品德”是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人格魅力
         青年大学生模仿性和可塑性强,高校教师与他们接触最多。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扎实的专业知识、饱满的工作热情、良好的谈吐仪态和豁达的心态中。每位教师如同一本书,人格魅力会像书中作者想表达的理念一样,不如不觉渗入到教学当中去,并以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优秀的教师不仅传授知识,也利用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一个满嘴大话、激情衰退的老师很难教出好学生,也无法引起认同。当然,“人无完人”,教育工作者并不一定都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但我们应谨记职业操守,时刻反省自审。
         (二)“品德”是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理想理念
         “以德树人”就是传递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做坚定的信仰维护者。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高校教师应按习近平同志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四方面要求自己。只有先做好积极的践行者,才能做好有力的传播者。《颜氏家训·慕贤》说:“潜移暗化,自然似之”。教师们要在加强品德修养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修品德、爱祖国。
         (三)“品德”是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信息时代下诞生的网络文化有些积极向上,而有一些却宣扬不恰当的社会观、世界观。青年学子在认知上并不具备完整分辨力,一些煽动性的激情言论和媒体宣扬的金钱观会给他们带来不小的冲击。这种情况下,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高校教师,我们应合理引导,发挥“灯塔”作用,以甘为阶梯、潜心奉献、务实严谨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影响学生。如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中国教育学刊》编委会编委马宪平先生所说:“教师是培养学生价值观的“重要他人””。高职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将正确、积极的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撒进每个学生的心田。
         成为一名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修正。新时代下,教师不仅要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提高政治觉悟、坚定信仰,也要时刻紧跟时代、提升专业技术和文化素养,更要充分认识到“以德律己 以德树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2019.9.10
         [2]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内蒙古日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