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方向标,智慧城市成为城市的新型发展形态,掀起了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今年来,在各级政府和企业的推动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明显。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工信部等部门加大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投入,推动了我国智慧城市的迅速发展。而在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一方面会因为信息不全面而造成规划偏差,另一方面在资源配置上会出现不合理现象,引入公众满意为导向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通过广泛吸取社会资源和各方支持,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智慧城市发挥其潜在效能。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公众满意;影响因素
智慧城市最早来自于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Planet)战略下的SmartCities概念,当时只是想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提供信息化的改造,提升效率。但翻译成中文的智慧城市后,这个概念就被广义化了,智慧城市是要通过信息通讯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帮助提升城市整体的效率、生活质量逐渐成为共识。本文构建了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影响概念模型,利用LISREL机构方程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拟合分析,计算出因素间的路径系数,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建议。
1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在不断扩大,城市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瓶颈”效应,受到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
(1)当前城市建设与发展依然存在“粗放”、“外延”等发展模式,基础设施管理难度大、城市人口增长快、交通拥堵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还存在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等制约了城市健康、科学、可持续的发展。
(2)市民公共服务需求和城市管理需求滞后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市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公共服务需求更重视多样化、便捷化、精准化,行政管理部门原来管理形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行政管理部门迫切需要以智能化平台促使行政管理向行政服务模式的转变,提升管理、服务、监管的效率与能力。
(3)各行政部门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孤岛问题,近年来各行政部门都根据自己的业务要求,建设了如数字化城管、智能交通、社保等管理系统,但这些信息系统之间是孤立不相通的,业务数据得不到有效共享和融合,出现了大量的信息烟囱和信息孤岛。智慧城市建设将所有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监控和管理,行政管理业务和市民公共服务程序化、网络化,实现政府服务方便、及时、高效,推动政府行政效能与管理水平提升,为城市发展寻求新的突破口,转变城市发展模式。
2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影响因素分析
2.1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影响概念模型
在本文研究过程中未考虑文化、服务类型等其他因素,确定公众参与作为研究的自变量和核心变量,选取参与动机、准备行为、合作行为、人际互动四个维度进行衡量,选择公众涉入、感知风险、内外控作为公众参与的前因变量,感知质量作为公众满意的先行变量,公众参与对公众满意度影响的中间变量,公众满意是本研究的因变量和结果变量。
图1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参与对公众满意影响概念模型图
2.2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影响因素
根据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参与对公众满意影响概念模型可以知道其中公众满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2.1 公众涉入。涉入度是消费者自身认知产品及其心理内在需求、价值观的相关程度,认为公众涉入是一种心理态度。本研究指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对公众的重要性和关联性,选取建设重要性、建设愉悦性、建设象征性作为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涉入影响因素。
2.2.2 感知风险。感知风险是指公众对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决策结果不确定和决策错误引发后果的严重性的知觉和判断。本研究量表结合研究背景,从时间风险、财务风险、功能风险三个维度构建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的感知风险影响因素。
2.2.3 内外控。根据有关内外控研究得出,内控个体认为个人命运由自己掌控,相信所得与付出成正比;外控个体认为个人命运由周围环境等因素掌控,相信所得与付出无关,主要依赖运气等外在力量。
2.2.4 公众参与。公众参与主要指公众在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执行和监督过程中,通过参与方式获得一定权力,根据公众利益将权力实现于公共事务的行为过程,本研究公众参与行为可分为以下四个维度:参与动机、准备行为、合作行为、人际互动。
2.2.5 感知服务质量。感知服务质量指接受商品服务的顾客通过主观意识感受到商品服务的实际质量,是一种基于顾客主观意识的服务质量评价。目前,应用最广的感知服务质量量表是PZB建立的SERVQUAL量表,从有形性、保证性、可靠性、移情性、感应性五个维度对感知服务质量进行量化评价。
2.2.6 公众满意。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公众满意是公众对智慧城市建设的主管评价,是公众参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后对参与过程和建设规划水平、成效感知的累积效应。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旨在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城市社会环境,建设应以人为本,而公众满意则成为衡量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水平、成效的核心变量之一。
3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影响实证研究
3.1 数据收集
实证研究根据上文6个潜在变量量表编制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共有5个问题;第一部分是样本特征调查,共4个问题,第二部分是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公众满意影响调查,共51个问题。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问卷198份,剔除没有关注智慧城市建设的问卷,有效问卷共计158份,问卷回收、有效达到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要求。
3.2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分析
根据公众参与对公众满意影响潜在变量间因果关系逻辑概念模型、研究假设与潜在变量,构建智慧城市建设公众参与满意关系模型,包含9个潜在变量、17个研究假设。实用AMOS20.0软件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参数拟合。结果变量的复测定系数R2都大鱼0.5,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拟合各变量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
图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
4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公众满意提升建议
智慧城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旨在为公众提供一个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绿色的现代城市环境。通过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公众参与对公众满意影响模型与实证分析,发现公众参与通过感知质量影响公众满意。公众参与程度越高,越能发挥其在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导向作用,建成整合信息资源、满足公众需求的智慧城市,提高公众满意的同时获取公众信赖,提升城市形象。因而,在推进智慧诚挚建设进程中,务必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薛瑞枫,刘洋,张姗.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的公众参与研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7:00048-00048.
[2]邹艳丹.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的影响因素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 2016(10):92-93.
[3]胡亚莹.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的公众参与研究[J].门窗2016(10):12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