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才培养方案构成了人才培养的蓝图,是开展学习过程、课程改革和管理、学校定位具体成果的基础,必须具有自己的学科课程和人才培养目标属性。为此,研究专业人员、行业企业、教师和学生在这一领域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专业发展和课程设置十分重要。本文是在针对现代学徒制模式发展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对发展环境控制力的模型改革和实践进行讨论。
关键词:工程实践能力;环境类专业人才;现代学徒制;改革与实践
引言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包含多学科在内的综合性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目前整个大环境下,环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愈发明朗。随之而来的是,各类用人单位如环保企业、监测机构等,对毕业生的应用能力要求正逐步提高,企业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充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拥有与之相对的专业技能以及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的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部分地方高校可将教学重点从原来的重理论的模式过渡到重实践重操作方向,着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行现代学徒制,这是顺应整个市场的大趋势,同时符合教学改革中国家的政策,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
1以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为目标,打造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1)建立青年导师。利用学校繁殖的优良传统,用典型的“师带徒”指导培养年轻教师。其目的是通过应用“一对一”辅导制度,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完成任务,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特别是技术实践能力。(2)建立一支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教师队伍。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专打造了一支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目前,25名教师在企业或工程科学方面有6个月以上的经验,大多数教师在业务实践方面经验丰富,并了解社会和行业对专业知识的要求。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环境专业是一门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正逐年提升。打破传统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通过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推进校企合作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1)对现代学徒制学生积极实施分段培养模式。坚持知识能力并进,构建依次递进、有机衔接、通专结合的“通识教育、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三阶段的培养模式。①通识教育强化阶段。第1学期,以通识教育为主,合理设置通识类课程,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养和道德文明、自然科学素养、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促使学生身心全面成长,智商与情商同步提升。②专业基础夯实阶段。第2学期,以学科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为主,拓宽专业口径,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合理设置课程,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主动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服务。③实践能力提升阶段。第3学期到第4学期,以专业技能实践为主,以行业需求为专业素养培养的风向标,将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密切结合,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依托,合理规划实践教学环节,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理实合一、虚拟仿真等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技能培养,提高与未来岗位需求的支撑度和吻合度。(2)注重将行业标准引入专业标准,将技术标准引入课程标准,使理论与应用衔接。总结凝练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并将其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时代性。(3)进一步优化“1+1”(一年理论、一年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推行“小学期”,科学设计企业实践(实训)方案,明确实践教学方式、实习场所、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法和评价机制等。
(4)继续推进“冠名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优化教学内容,积极引入企业优质资源,联合开发应用型共享课程,聘请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授课或担任指导教师,校企联合培养人才,让学徒制学生提前与社会接轨,以至于毕业后可迅速熟悉岗位要求。
3探索出一种校企联合、合作育人的有效模式
(1)校企联合,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环境工程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过程中,邀请相关产业、行业技术人员和校内专业教师组成“环境工程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共同研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制订与生产实践需求、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通过校企联合,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对部分课程进行合并和增删,以适应专业技术的进步和行业发展需求对环节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2)校企联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聘请环境工程行业及知名企业的总经理、高级技术主管、核心研发人员来我校对现代学徒制学生进行学术报告、专业讲座、专业教育、理论授课,带来最新的行业发展信息,使学生及时掌握专业发展的动态与市场需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聘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
4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环境工程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很高,专业要建设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就需要在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适时推出不同的创新体系和平台,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以提升。高校设置面向全校学生的开放实验室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学生可以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和便捷的实验条件开展自己所喜爱的创新实践活动。还可以整合整个学校的力量,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该平台设置专业的创新创业指导导师,可以为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咨询和指导,帮助学生判断活动的创新性,以及如何更快更好地开展工作。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还可定期开设一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提供一条指引之路。此外,高校也要积极推进创新创业项目,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
结束语
众所周知,国家整体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是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国家使命。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建设下,我国高等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大量可圈可点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栋梁人才,在我国的各行各业肩负着重要的国家使命。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和扩招,大量有志青年在有了更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慢慢显露出一些问题,一方面是每年大量高校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不到急需的人才,这个现象暴露出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存在严重的问题,也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变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孙艳美,王东,王飒,燕子红,陈红曼,章聚宝.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环境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2):178-179.
[2]何淑平,武瑞,郑雯,景艳莉,张有利.产教融合模式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21):136-138.
[3]邓天天,刘帅霞,马梦娟,李亚林,张继伟,陈锋,王艳.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91):105-106.
[4]李莹.简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分析与对策[J].传播力研究,2019,3(32):277.
[5]刘宝林,赵仑,徐林林,陆娟,严晓飞,唐艳茹.普通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理工结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10):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