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利用重彩画在云南省幼儿园中开展民族艺术 教育的意义和原则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期   作者:岳玥
[导读] 在幼儿教育中,无论是作为目的还是手段,艺术教育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摘要:在幼儿教育中,无论是作为目的还是手段,艺术教育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云南现代重彩画作为一种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精髓、民族风味浓郁的独特美术形式,将其作为云南省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内容之一,在丰富美术教育内容的同时,也能让幼儿从小受到云南民间、民族艺术、乡土文化的熏陶。对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多元化、本土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重彩画;幼儿园;民族艺术教育;意义和原则
一、云南重彩画的概述
         云南现代重彩画是1980年代初,由丁绍光、蒋铁峰、刘绍荟等一批云南画家研创的。他们以中国画的线条造型,应用中国画所没有的斑斓色彩给画面注入了勃勃生机和瑰丽色彩。以云南旖旎的自然风光、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为题材;采用点、染、喷、厚涂、反衬等技法来表现作品类似于古旧壁画锈蚀剥离、古朴的艺术之美;色彩瑰丽,线条充满了音乐的旋律,构图饱满、造型严谨、肌理新颖和谐、笔墨色彩厚重、富有时代感,运用东方柔和流畅的线条和西方斑斓浓烈的色彩来表现主体,使画面洋溢着人类爱与美的光辉。
二、云南重彩画对于幼儿园开展民族艺术教育的意义
(一)色彩美
        色彩是影响人的视觉的最大因素。它作为一种外在刺激,通过人的视觉产生不同感受,给人以某种精神作用。3—6岁的孩子一般喜欢亮丽的颜色,这既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也是他们的心理需要。从色彩学上,高透明度、高饱和度的颜色,暖色的搭配和创意,可以使孩子的心情欢快、兴奋及喜悦,调动幼儿的审美感知,唤起幼儿的艺术兴趣,让幼儿萌发对美的表现欲望。
        云南重彩画背景多为神秘而稳重的蓝色、紫色主调,画中的人物多用明快、华丽、鲜艳、浓烈、柔和的色彩。蓝色系所呈现出的“冷”,衬托着画面中女性形象所特有的华丽的“暖”色调,冷暖交融,温馨的色彩感觉顿时跃然纸上,理想主义绘画的意境充溢着画面。“有时还在背景的衬托上使用重叠,变幻多姿的色彩,使人物从几何图形的色块上凸现出来,对人物起了衬托作用。”[张家荣:《云南重彩画浪漫的色彩诗章》,载《中国水运报》,2004年7月。]幼儿们喜爱明快的色彩对比,活泼好动的幼儿从中可以感受到色彩变化的节奏和韵律。为了使画面既有局部美的变化又有整体协调感,可以在色彩对比、跳跃的同时,采用同一色系、较大色块为背景,为整幅画营造稳重的基调。
(二)造型美
        云南重彩画中的人物多为女性,身体线条修长、流畅、简洁、明快,极具女性特征,看上去非常优美。这些画在保持人体的基本形态的基础上,运用具象和抽象的结合的方式,夸张地拉长了人体的脖颈、躯干、手臂和腿,性别特征明显,使女性独有的婀娜风情更加浓郁,表达着作者对女性的独特审美观念。重彩画教学在幼儿园在中开展,流畅的线条和写实与夸张结合的人物造型可以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的发展和手眼协调能力,激发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三)构图美
         云南重彩画的民族装饰风格的构图突出形式美感。作者们利用透视学,打破人们欣赏的传统观念,大胆采用线条造形,形叠形,形套形的方法,增强了画面的绘画性和装饰感,也增强了画面的神韵,画面的前景、中景和后景造型相互延通,混为一体,多景次的重叠,给人一种浪漫而神秘,装饰而写实,平面而空间的艺术特色。
        在幼儿园教学中,多层次的画面考验着幼儿着色的能力。重彩画的着色不同于其他的画种,它用的纸是高丽纸或宣纸,用水彩颜料和墨分别在纸的正反两面着色,着色不好就会出现晕染。这可以教会幼儿认识主次、前后的关系,培养美感、促进认知、发展智力、提高手眼脑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但同时,这对幼儿的理解能力和着色能力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四)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灵魂。

云南重彩画内容大多是反映云南旖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少数民族风情,这些画讴歌着云南各族同胞改造自然的传说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憧憬,时而有勃勃生机的春之灿烂,时而又有空灵、豁达的秋之静美,充满着诗情画意。作者通过构图、造型、色彩、线条等艺术手段,把无形的诗意变成可观可感的意境,使得“画中有诗”。优美、流畅、有条不紊、变化无穷的线条表现出了音乐般的韵律感,使线有了“律动”、画面有了“节奏”,极富音乐感。将其作为云南省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内容之一,在丰富美术教育内容的同时,也能让幼儿从小受到云南民间、民族艺术、乡土文化的熏陶。
三、幼儿民族艺术教育的原则
(一)情感陶冶原则
        民族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我们应让优秀的、健康的民族艺术作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去感染幼儿,充分发挥民族艺术的情感陶冶作用,在以美动人,以情感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幼儿的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注重多元化艺术欣赏环境的构建,注重互动艺术氛围的营造,以调动幼儿的审美感知,萌发幼儿对美的表现欲望。”[葛琛.阿呷热哈莫:《多元文化教育本土实施的必要性—基于民族文化传承的思考》,载《西昌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让幼儿学着从周围的生活环境和艺术作品中发现美,并自然而然地受其熏陶。
(二)游戏性原则
        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更重要、更适宜的学习方式是游戏。游戏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自由自愿性、虚幻性和社会性决定了游戏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在对幼儿进行民族艺术教育时,我们应通过游戏引导幼儿多感受、多想像、多创造,把艺术活动当成是一种有趣的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唤起幼儿的艺术兴趣,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想象和创造能力。让课程从简单的认知拓展成为一个自发开展的游戏,让孩子成为这个游戏中的组织者、探索者甚至评价者,参与式、沉浸式的认知过程的收获远远大于灌输式的教育过程。
(三)综合性原则
        第一,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综合是指把民族艺术教育活动的内容按某一合理的方式综合在一起,比如:将民族艺术教育活动的内容(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工艺、民族服饰、民族文学等)有机地加以综合,穿插于幼儿园的多种活动中,使其在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时都能得到一定的体现,使幼儿园的活动不只是单一的具有一方面的发展目标,而是多方面、多样性、全面的发展。
        第二,活动过程综合。过程的综合指:“在主题与主题之间、活动与活动之间应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和系统性,也指具体活动内容将幼儿认知、情感、行为、能力的培养结合在统一的过程中。”[张卫民(执笔):《湘西土家族幼儿民族艺术教育体系探析》,载《学前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把民族音乐、舞蹈、工艺、文学作品按情感形式和认识内容相一致的原则组合在一起供幼儿欣赏和表现,“使词语找到形象的依托,使民族文学形象更鲜明丰富,对民族音乐欣赏中被节奏和旋律所激发的不可名状的情感体验找到词语和形象的依托,成为可以识别交流的情感。”[马春玉:《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浅探》,载《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例如,在进行重彩画的美术教育活动时,我们可以让幼儿从构图、颜色欣赏重彩画《傣家少女》,让幼儿临摹画面,模仿穿着傣族服装、念着傣族歌谣,拿起傣家的蒲扇,在葫芦丝的音乐中翩翩起舞。在这样的活动中,利用少数民族艺术的资源,多感官、多角度、多途径地刺激幼儿的认知记忆点,既有输入,也有输出。这不仅仅将幼儿傣族的认识停留在课件上,也深刻地印在幼儿的印象中。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多元文化教育的途径[M].早期教育,2003年第10期.
[2]冯晓霞.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念学[J].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
[3]赵宇浅.析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内涵与特点[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5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