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观察不仅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更是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仅让小学生汲取知识,更能让知识在观察中活跃起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 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思考力;智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小学生需要理解和学习的东西很多,通过观察能让小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万物的变化,促进小学生思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制作精美的课件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制作精美的课件。通过欣赏课件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在观察课件内容的过程中,能发现问题,找出问题,通过思考,最后解决问题。
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前前后后》一课时,学习新课这一环节,我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走进新课。课件的第一幅图是我拍照的学校花坛里的一前一后红色的两朵土豆花。这两朵花特别鲜艳,漂亮,在加上后面的绿绿的大叶子衬托,用娇艳欲滴一次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当我把这幅图片呈现给学生时,学生们不约而同的发出“哇”的叫声,有的同学不由自主的说“这也太漂亮了。”有的同学争着抢着说:“这不是学校花坛里的花吗?”从学生们的反应,可以感受到学生们的兴奋。这幅图,一下子抓住了学生们的眼球,把学生们吸引到学习上来。我对学生们说:“你们很善于观察呀!没错,这两朵花是学校花坛里的,老师前两天拍下的。”我继续引导学生,你们除了感受到花的漂亮以外,还看到了什么?有的同学说:“这两朵花一前一后;”有的同学还说:“前面的这朵花把后面的那朵花挡住了一些;” 有的同学还说:“后面的那朵花好像趴在了前面那朵花的肩膀上等等。”一时间,学生们打开了思维的闸门。学生们观察到的和表述的,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物体“近大远小的规律,”创作出前后关系的作品。)我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小结:把一个物体放在另一个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同学们请看下一幅图:课件的第二幅图是我拍照的同学们站队的照片。当同学们看到这张照片时更加兴奋,因为照片上是他(她)们自己,简直要跳起来了一样,用手指着照片谁谁谁······我又引导学生,从这张照片上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的说;前面谁谁谁、后面谁谁谁;“前面的同学高,后面的同学矮等等。”接着,我又给同学们呈现氢气球等几幅图片,同学们通过观察不但能说出图片上物体的名称、大小、颜色、物体之间的关系,还能总结出画面物体排列的规律。都能总结出近大远小、近宽远窄的感觉。同学们的这种感觉太对了。接着我又追问:“你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同学们有气嘴八舌的说:“离我们近的就高、就大、就宽,离我们远的就矮、就小、就窄。”是的,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近大远小”的规律。同样大小的物体,由于距离我们远近的不同,就会产生近大远小的现象。通过观察课件的内容,同学们轻松地就把这课的学习任务完成了。
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学生们在观察中,得以解决。通过欣赏课件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欣赏名家的作品
欣赏名家的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更能培养学生欣赏名画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漫画与动漫欣赏》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欣赏名家丰子恺的漫画《上行下效》这幅作品。通过欣赏这幅作品,学生们发现,作品中的四个人物,三个大人都没有眼睛,但从他们的嘴角可以发现他们都是乐呵呵的,感受到了这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学生们在进一步观察,两个大人搀扶老母亲,多亲热呀,旁边领着小男孩,可以看出,他们把中心放在老母亲这里,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观察到这,学生们不但观察到了人物的外貌特征,整体构图、线条的运用。更主要的是理解了这幅画的真正意义。培养了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欣赏当代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这幅作品时,学生们通过观察,确定这位父亲身份是农民,更观察到了父亲嘴唇的干裂、脸上的皱纹像刀刻的一样,黝黑的手和脸,手中的碗有点破旧,还有凹陷的眼睛,半张的嘴、苦命痣等。从父亲的外貌特征,学生们感受到了这是一位饱经沧桑、困苦的农民。从父亲的眼神感受到了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期待,有着乐观精神和坚韧的农民。这是一幅超写实的作品。
这幅作品表现了农民善良、朴实、坚韧的优秀品格。通过欣赏这幅作品,不但提高了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观察周围的环境
周围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源泉。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万物。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智力。这一过程学生很享受,也很愉悦。
如:在学习《家乡变化》一课,我事先给学生们布置作业,让学生的爸爸妈妈带孩子们走一走,了解一下家乡的美景,感受一下家乡的变化。让学生们搜集一些素材,使学生们能更好的进行创作。这一铺垫,给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学生们有了课前的实地观察,才有课堂上的精彩表现。学生手里都有了足够的素材,上课底气足了,课堂上都积极参与活动。每个人把自己课前观察到的家乡美景都积极地与大家分享。有的同学说:“我爸爸带我去太湖了。那里可美了,有花、有树、有湖水、还有鸟儿在歌唱。”有的同学也说:“我爸爸也带我去太湖了,我看到了那儿高大的建筑,有太湖大门,有标志性建筑、往北走,还有小桥,小桥下有流水,水里面还有小鱼来回的游那。”有的同学说:“我爸爸带我去北面二团那了。我爸爸说过去那里是土路,现在那都建成高架桥了,特别好看。”学生们看到了很多很多,说起来滔滔不绝。
创作上,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观察,结合教师的讲解,创作出一幅幅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很有创造力,有些真让人感到意外,出乎意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学生画的是太湖的建筑,他画的是太湖的夜景。我把他的作业拿给同组的其他老师看,大家一下惊着了,怎么也没想到,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能用颜色把太湖的夜景表现的那么逼真,夺目。大家啧啧称赞。学生们通过观察大自然的万生万物,触碰了灵感,积累了素材,迸发出创作的火花。创作了一幅幅令人赞叹的作品。
多年来,我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但让学生们学会了观察,更让学生们学会了思考。
参考文献:
张叶巧.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J]. 学周刊(9):162.
王晓飞. 如何培养小学生美术审美与鉴赏能力[J]. 启迪与智慧(教育), 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