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临床医学教学是医疗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其在内容和方法上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利于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针对性整合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策略
临床医学课程作为医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教学内容以临床常用疾病知识和诊疗技术为主,是从事临床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岗位胜任力的主要评价指标,故临床医学教学在医疗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1]。但目前临床医学教学普遍过于重视结构化知识传递,使知识带有割裂性,且实践价值不强,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不利于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成长及其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整合临床医学课程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岗位胜任力,建设优秀医疗队伍的重要途径。
1.以器官系统为中心
1.1理论内容整合
理论内容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基础,学生只有充分掌握临床常见疾病的典型症状、体征,了解人体正常生理状态和病理特征,才能有效诊断、鉴别疾病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因此,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应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对理论内容进行横、纵双向梳理和优化、整合,形成生理、病理、解剖、药理等医学基础课程和器官、系统等临床课程,进而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临床医学理论教学效率,培养临床专业学生的临床思维与医疗服务能力。
1.2实验内容整合
实验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探究生命物质组成和人体生理机能、发病机制的主要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可在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基础之上提高其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应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对各学科实验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形成机能学实验、分子医学实验技术和显微形态学等综合性实验课程,并减少验证性实验,开设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和病例讨论内容,进而优化实验比例,促进教学与临床衔接,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
2.教学方法改革与运用
2.1学科之间整合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器官系统协作维持正常生理机能,临床医学专业各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学科之间的整合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2]。因此,在临床医学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引导式和讨论式教学法整合相关学科,保证学生形成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其中引导式教学法是根据一条完整的线索来合理排布、重构知识,进而引导学生逐步所学知识,如以“循环与代谢的关系”为主线融合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相关知识,渐进式地为学生呈现氧循环和代谢等知识,避免学生思考方向偏离课堂重点;讨论式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任务,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来梳理知识重点,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如利用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等突发性心血管疾病案例将突发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融为一体,并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课上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急救问题,进而掌握突发疾病的急救方法,使学生在明确的学习目标的引导下进行高效地学习,避免其因精力分散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2.2学科内部整合
每个学科都是围绕某一核心的知识整合体,各知识点之间均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学科内部的整合有助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因此,在临床医学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探究式和参与式教学法整合学科内部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内涵的理解,提高其学习效果和效率,其中探究式教学法是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例和问题创设情境并适当设置悬疑,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其通过多种途径自主完成知识的意义构建,进而充分掌握所学概念和原理,如在“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提出“家兔静脉注射乳酸后呼吸为什么会产生变化?”这一问题,促使学生因亲身观察动物实验产生情感共鸣,进而积极、主动地查阅文献资料和教材,掌握呼吸调节机制;参与式教学法是通过分解教学内容来降低学习难度,并通过分组合作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突出其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实现相关教学内容的整合,如在“脲酶凝胶过滤分离纯化及活性测定”实验教学中,将实验分为“脲酶活性测定”、“脲酶提纯”和“凝胶层析”几个环节,先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组完成各实验环节的讲解和操作,然后由教师进行纠正、补充和总结,既实现了互动和学习方式的良性转变,又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了实验步骤。
总之,针对临床医学教学问题,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理论和实验内容,并改革教学方法进行学科之间及其内部整合,能够有效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有利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知识的意义构建,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增辉,付睿.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医学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9,32(09):16-17+20.
[2]刘现义.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教学改革整合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8):297+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