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家园合作共育的必要性和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并提出了家园合作、齐抓共育多方面的举措。
关键词:家园合作共育;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教育不是家庭或幼儿园单方面可以完全胜任的,最起码需要家庭和幼儿园两方面合作共育,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把家庭与幼儿园合作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工作来抓,希望通过家园的共同努力,使在园幼儿更好地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的学习、生活、品行等行为习惯,为其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一、家园合作共育的必要性
(一)是贯彻教育部指示精神的需要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只有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家庭和幼儿园合作共育,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家园合作共育,给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增添了新的内涵,也使幼儿园教师面临新的研究课题和现实工作的挑战。因此,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及技能,已成为当下幼儿园教师尤其迫切的任务。
(三)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时代发展对现代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幼儿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现有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以实现高效的教育效果。因此,通过家庭的教育资源和幼儿园教育资源的整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就成为当今幼儿教育的必然趋势。
(四)是提升全民族素质的需要
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幼儿园教育又是整个大概念国民素质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最基础的教育,且对整个民族的文明素质影响广泛而深远。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要扣好孩子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
现实中,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有:
(一)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
有些家长由于过于偏爱,放任小孩自由发展,致使很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学习不愿开动脑筋。对于这些问题,家长们没有抓住时机作正确引导,导致了孩子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自信、多动不安等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家长对孩子缺乏关爱
很多家长为了生计而早出晚归,甚至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小孩,有的家长甚至错误地认为教育仅是幼儿园的事情,从不关心孩子教育的事。于是,小孩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逐渐形成逆反性格,并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隔代对孩子溺爱
目前在农村,有相当一部分的年轻父母都外出谋生,把孩子留给祖辈照料。祖辈不一定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难免对孙辈有所溺爱,对小孩犯了错而不正确引导其马上改正。久而久之,这种“溺爱”导致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
(四)社会的不良因素
当下,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不打扰自己,通常是把手机甩给孩子玩游戏,或是开着电视让孩子看各种节目。平时孩子之间交流最多的话题便是游戏,模仿最多的也是游戏里面的人物。这样严重地危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三、倡导家园合作,齐抓共管
(一)提高对家园合作共育的认识
目前,很多人会错误地认为小孩教育是幼儿园和老师的责任。因此,必须提高各个层面对家园合作共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幼儿园要营造家园合作的氛围,完善合作共育的各种机制,并付之实施。
教师要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使家长主动参与到幼儿园的日常管理中,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其小孩。
(二)加强课题研究,提高理论指导的高度
为更有效地开展家园合作共育,我们应借助课题研究,通过理论学习,借鉴他人成功的实践经验,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改善育人环境等方面,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并具有普遍推广作用的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对策。
(三)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
家长往往因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而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家长对小孩的教育或简单粗暴;或过分宠溺;或对幼儿实施小学化、成人化管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所以,幼儿园应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知识,使其了解幼儿不同年龄的身心发展规律,正确教育孩子,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制定幼儿行为规范准则
1. 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为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可以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幼儿的行为特点,制订相应的常规制度:文明礼仪规范、日常行为规范、一日生活规范等;开设“我是礼仪小标兵”“文明小天使”“劳动小能手”“美丽升旗手”等评比活动,通过各种评比活动,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在家在园做到知行合一
要想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老师通过家长园地、家园互动栏、家长开放日等平台,帮助家长树立家园合作共育的现代教育理念,同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语言和实际行动共同为孩子创造健康、文明的生活环境,使幼儿在家在园做到知行合一。
(五)实现系统性教育
1.建立家园联系表,发挥家长的监督作用
建立家园联系表的主要目的是幼儿园在孩子的习惯养成方面提出一些具体可行性的建议,要求家长在家监督好孩子严格执行。具体做法是:老师根据幼儿日常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设置相关的内容,如独立就餐、按时睡觉、爱护玩具、尊重长辈、文明有礼等;然后家长根据孩子的表现进行记录,每周进行小结,然后反馈给老师;最后,老师根据家长提供的信息进行认真细致的整理,对一周表现突出、进步明显的孩子进行表扬和小奖励。
2.开办家长园地,发挥信息传递作用
家长园地是幼儿园对家长搭建展示和宣传的窗口。它由若干个栏目组成,把一周的教育教学工作安排、闪亮宝贝展示、活动分享、健康驿站、家长配合等工作展示出来,让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园的最新教育动态,对幼儿行为习惯的要求以及幼儿在园的表现一目了然,有效地促进家园之间、家长之间的育儿经验的交流,弥补了家长与老师交流时间的不足,较高频率地传递了互动信息。
3.组织家长沙龙,让家长相互汲取经验
每年或每学期,幼儿园可以以家长委员会牵头,组织家长沙龙,让家长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畅所欲言,互相分享育儿的成功经验,提出育人过程的困惑,并探讨其对策,以实现更好的家园合作共育的教育效果。
4.组织家园同乐活动,密切亲子之间关系
当今,家长往往由于忙碌而无暇顾及孩子的管理,因此,我们要针对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开展家园同乐活动,让家长能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让孩子与家长有更多的合作、互动机会。为了使每次活动开展得更有成效,我们要提前做好相关工作,如怎样才能提高家长对家园同乐活动意义的认知,如何才能提高家长对家园同乐活动的参与度,如何才能更好地完善家园同乐活动的机制等问题。活动后要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之处,使活动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任何行为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同样如此。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中,家园合作共育,事半功倍;家园教育脱节,事倍功半。因此,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除了需要幼儿园、家庭合作共育之外,还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汤金霞,女,肇庆市鼎湖区沙浦镇中心幼儿园,小学语文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