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教学案例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5期   作者: 武俊
[导读]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认识角”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认识角”。
二、教学目标
        (一)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二)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摆一摆、认一认”等活动认识角,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角及各组成部分,感受角的大小
        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程度关联
四、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三角板、圆形纸片、活动角、作业纸
五、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老朋友,想知道是谁吗?看!(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都能见到它们!比如黑板的面就是——长方形的,我们每天佩戴的红领巾的面是——三角形。像这些图形它们都是平面图形,藏在物体的表面上。今天我们要再来认识一位新的平面朋友,它的名字叫做——角。(板书:认识角)
(设计意图:通过电脑呈现各种已学过的几何图形,旧知引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知道角也是一个平面图形)
这节课老师要和小朋友们一起来认识角,探究角的奥秘。
        (二)探究新知
        找一找、指一指
1.找角
师:你能从身边的物体上找到角吗?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师:那么,刚才小朋友们说的这些是不是都是角呢?为了帮助小朋友们认识角,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几样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你们看!(课件出示:剪刀、钟面、红领巾)
师:它们身上都藏着角,你能找到吗?看看谁是火眼晶晶?
指明学生上台指一指,如果指到一个点上,马上追问:这里是一个角吗?(要正确指导指出一个完整的角)
师:你的眼睛真亮!好,老师把这个角请到黑板上,你们看。(师板书)
三幅图逐个找出,并板书
师评:小朋友们真能干!把藏在这些物体上的角给找出来了。
(评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因势利导,精心安排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以及手势演示初步体会角的含义,加强感性认识。同时,在抽象角的图形时,应用媒体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由实物的角变化为图形的角的过程,促使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
2.折一折、摸一摸
(1)折一折
(师出示一张圆形纸片)
师:请小朋友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子的。刚才小朋友们都学会了指角,谁来指出这个图形上的角?(这个图上没有角)?那你能不能用它折出一个角呢?比一比,看谁折的最漂亮?
师:我们折的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呢?
(2)摸一摸、
师:请小朋友拿出折好的角,用手摸一摸,看看有什么感觉?然后与同桌折的角比一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活动:先摸角,再比角。
(评析:让学生通过触摸感受角的顶点和边,突出了角的本质特征.)
3.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把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这个角的顶点。  
(板书:顶点。

)追问:这个点叫什么?
再指示折角:把上面平平的、滑滑的、直直的地方叫做这个角的边,追问:叫做什么?
师边叙述边画出角的两条边,并在在相应位置上板书:边
我们把这个角也请出来,指示板书指生再来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看,老师这儿还有两个角,你能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学生指)
师:数一数,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4.寻找身边的角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角,知道了角各部分的名称,那你能不能找出我们身边的一个角指一指它各部分的名称呢?
举例:数学书
5.判断
师:小朋友们真不错!接下来要请你们来当当小评委,判断一下下面哪些图形是角?
师:为了方便,我们通常第用“⌒”标出。记作:∠1,读作:角1。
这个角我们把它记作:∠1(板贴记作:∠1),你发现这个角的符号和我们学过的什么符号相似?在哪不同?
第二个角用“⌒”标出,记作:∠2,读作:角2。第三个角也用“⌒”标出,可记作什么?读作什么呢?如果还有更多的角呢?
6.请你标出下列图形的角(课件出示)
(三)做一做
1.做角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能从身边找到角,还能用纸折角正确地认识角,那你能不能用老师为你准备的材料作出一个角来呢?
活动一:
(1)拿出桌子上的活动角,在小组内活动活动你的角,看看这个角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师:做好后和你的同桌一起玩一玩,看看有什么发现?
师:老师这儿也做了个角,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玩一玩,我慢慢地把它打开,你发现了什么?(角越来越大)再慢慢地合上……(角越来越小)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角有大有小,而且他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两边拉开越大,角就越大,两边合起来就越来越小)
(分析: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充分感受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2.比较角的大小
师:请你比较一下,这两个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发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两条边张开越大,角越大;张开越小,角越小。)
3.利用这个知识,我们来判断一下两个角的大小
课件①张口大小比较明显的,谁大?谁小?追问:为什么?
课件②张口大小不明显的,这时你还能一眼就看出∠A和∠B谁大谁小了吗?
生猜测:∠A大,∠B大,一样大。
师:哪个角大,我们看什么?
生:角两边张口的大小。
师 :那么这两个角到底谁的张口大?我们一起来观察(师课件演示)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一样大!
师:为什么?
生:他们的两边张口一样大。
师:再来看一遍。师边演示边说:我们用重叠的方法将这两个角的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看另一条边,也是对齐的,我们就说这两个角一样大。
师:能不能说∠B的边长,∠B就大呢?
观察老师这样做,边说边演示:把∠A的两边伸长,这时∠A变大了么?把它的两边缩短,∠A变小了吗?为什么?
生:因为∠A两边的张口始终没变。
师:也就是说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没有关系(板贴: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追问:关键看什么?(角的两边张口变没变)
(评析:让学生在教师的直观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充分感受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4.回顾总结,刚才我们是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导学生说出比较角的方法。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角,你都有哪些收获?
评析:总之,本节课通过应用“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实践操作、自主探索”的教学模式,较好地体现了课标中的新理念,学生始终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自己发现,自主探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课题引入部分,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找一找画面上的角,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角”就在我们的身边,了解数学和日常的生活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接着出示了各种实物画面,再从各种实物直接抽象出角,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