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高段数学合作学习中小组建设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6/2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期   作者:赵培龙
[导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摘要: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为此,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处于五六年级的小学生正是培养数学素养与合作能力及意识的关键时期,而小组建设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成败。基于此,本文就小学高段数学合作学习中小组建设的有效性展开了分析与探讨,旨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小组建设

        前言: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和提高。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受到了师生的共同关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不仅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各方面能力和素养均得到强化和提高。但是,目前部分小学高段数学合作学习中,小组建设的有效性仍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导致合作学习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挖掘。下面,笔者就结合实现教学经验,阐述一些自己对于小组建设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小学高段数学合作学习中提高小组建设有效性的意义
小组建设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成果[1]。提高小组建设的有效性,对于小学高段数学教学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专注力,调动其积极性;其次,能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通过有效交流与讨论,实现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最后,有利于良好班级风气的形成,在互帮互助中,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成绩和水平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小学高段数学合作学习中提高小组建设有效性的策略
(一)科学划分层次
要想提高小组建设的有效性,科学划分学生层次,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关键[2]。科学划分学生层次,教师需要了解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数学基础、理解能力和学习态度等,并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不同的层次。A层次代表数学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和表现欲望强的学生;B层次代表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中等、表现欲望一般的学生;C层次代表数学基础和理解能力较差、表现消极的学生。这样,才能够在组建合作小组时,每个小组当中都有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以此保证小组内部的差异性,进而提高小组建设的有效性。
(二)合理建组原则
小组建设需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3]。在科学划分学生之后,教师就可以按照高段小学生不同的层次来组建合作学习小组。首先,要控制好每个小组中学生的人数。经教学实践表明,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当每个小组的人数超过5人后,小组中性格内向、表现消极的学生则可能说得少或是不说话,这就导致小组合作学习失去应有的意义,从而影响到小组建设的有效性。为此,每个小组的人数控制在4人为最佳,这样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充分参与到互动交流当中,进而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在4人小组中学生可以这样安排,一个A层次学生、两个B层次学生和一个C层次学生,这样分配,小组成员的能够互相带动,在各个小组之间形成相同的竞争力,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升,突显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体现出小组建设的有效性。
其次,小组成员需要定期轮换。在合作建组之后,组内成员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是有利于相互了解和优势互补的。为此,在半个学期内,不应该频繁调整,但是,教师应当善于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果出现小组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则应该及时调整人员分配,而当一个学期结束之后,则应该打破原有的小组安排,重新进行划分,这样,也有助于保持合作学习的新鲜感,使小组建设更具有效性。
(三)明确组内分工
明确分工能使组内成员都找到归属感,从而各施其责,使小组建设更具有效性。为此,在合理建组之后,教师首先应该选出组长。组长应该是一个拥有较强自控能力,同时,可以带动组员合作学习的学生,他需要协助教师管理小组合作学习时的纪律,协调好组员关系,控制好合作进度,从而提高合作学习效率,体现小组建设的有效性。其次,要明确组员分工,组员可以担任记录员、板书员、监督员或发言人等角色,以此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可做,角色分工并不是长期不变的,而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定期调整,以此实现角色互换,增进小组互动和小组建设的有效性。
(四)建立评价机制
小组建设的有效性和评价机制有着直接关联。要想让小组建设更具有效性,就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小组评价机制,主要有小组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的实施前提是建立在一定行为准则基础上的。合作学习的行为准则虽然不具备强制性,但是,却为规范学生的行为提出了要求。高段小学生还不具备完全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为此,教师应该用行为准则对其加以约束,从而保证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小组建设的有效性。比如,在组内讨论时,不能大声说话、要互相尊重有礼貌、不能离开小组、当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要求能够提出三条以上的意见,并帮助组内其他同学理解,同时还能肯定他人的优点等。另外,有了评价准则之生,在小组内部就应该设置一个检查员,专门用来检查评价在每次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的表现,主要指对行为准则的内容。再有,教师也要重点关注小组的整体表现,着重评价他们的合作成员,只有小组成员的共同目标得以实现,合作学习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五)制定合作任务
小组建设即是团队建设,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制定适合的小组合作任务,并以此为压力帮助小组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团队,进而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组内成员的积极性将得到充分调动,组员之间的关系将更加团结,从而合作学习目标得以达成,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同时,突显小组建设的有效性。
        结论:综上所述,小学高段数学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而且他们在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竞争能力都能得到显著提升。为此,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小组建设的有效性,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反思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而让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得到真正发挥,在提升课堂教学成效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蓓蕾.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后的妙用[J].基础教育论坛,2020(10):70-71.
[2]刘月兰.小学数学学习型小组建设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1):59.
[3]徐晓旭.数学合作学习小组创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J].学周刊,2018(26):143-1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