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教改初探

发表时间:2020/6/2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期   作者:张小宇
[导读] 高职作为向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场所之一
        摘要:高职作为向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场所之一,其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只有与时俱进,注重课程设计,不断的更新教学模式,才可确保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教改初探
        1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课程设计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脱节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教学中理论知识依然是众多教师的关注焦点,他们往往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这对社会中的职位需求来说是不匹配的。另外,通常来说高职院校中的课程设计都是十分简单的,没有什么设计内涵在内。教师也只是借助相应的软件进行简单授课,学生之间并不能进行探讨或者研究,面对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就像一个参观者,并不能真正参与进来,如此学生便会逐渐丧失其自主思考的能力,学习效果低下。
        1.2课程建设缺乏高职教育特色
        特色型教学系统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必须要有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只有通过这种教学形式才能确保高职教育的课程具有创新特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就应该有其特性,应该突出其专业独特性的教学形式,必须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很好的融合,确保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理论知识,还应该不断提高其实践能力。所以针对这一特性,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理论知识如何与专业能力进行很好的融合,结合实践导向进行教材编写。由于教师自身没有实践经验,而且也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到高职教育课程设计中来,所以使得很多高职教育的课程只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却没有技能知识,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不能与社会企业的需求相匹配。这更是导致了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和创新发展缓慢。正是因为我国多数的高职院校教师没有足够的教学能力,所以使得很多课程设计也不能与学生的岗位需求相匹配。第一,课程设置与要求不相符。很多教师没有具体的企业工作经验,所以对于企业的岗位应该需要什么技能,并不是十分清楚,使得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没有精准的方向。第二,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的岗位需求技能不相符,学生也不能充分地掌握教学的所有理论知识。
        1.3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紧密性不强
        由于中职和高职之间没有紧密的衔接性,造成当前高职院校不能确定应该培养技能型人才还是技术型人才。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能接受方向准确的教育,学到的知识也十分混乱,不能帮助学生在就业上提供一些专业性的技能。另外,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完全不匹配,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高职院校设置的课程应该与中职院校的课程存在重叠,但是又应该具有区分性,通过层次进行很好的衔接。然而,现实教学中却并不是这样的课程设置,那么到底怎样才能确保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进行紧密衔接,应该是每个高职院校应该严重的核心。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不能很好地与中职院校课程区分开,没有层次性的体现;课程目标定位时,不能确保中职与高职之间课程做到紧密衔接。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在现实中并不会进行很好的合作,即使两者之间进行合作也没有找到很好的切入点。两者之间应该提前进入合作状态,而不是等学生毕业之后再进行,他们应该在中职生学习阶段就可以一起设置相应的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
        2优化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专业设置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与市场接轨。现阶段,产业结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也决定了高职专业设置的多样性与动态性。因此,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及时、积极、灵活的就专业设置进行优化与调整。具体来看,在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过程中既需要考虑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也需要突破地域的约束,依据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针对人才的需求,科学恰当的调整专业设置。
        3优化课程设置
        职业教育的特殊之处体现在其教学更加贴合经济界与企业界的实际需求,从某个方面来看,职业教育是完全服务于企业的,当然,其也必须符合教育的本质。企业的需求应当被考虑进高职的课程设置之中,并作为其中的主要指标。企业的领域性很强,且表现出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专业的应用领域与应用步骤企业均已熟知。企业对于自身的用人需求也十分明确,其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基础素质均有着一定的标准,其中“实用”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标准,对此,这也为高职教育的改革方向指明了道路:注重培养人才的实用性,以多元化的方式提升人才的实践能力。对此,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需要使其中内容与时俱进,同时也不要过分的“脱离”现实;确保学生具有足够的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

新课改的背景下,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需要满足社会不断进步的需求,要求高职院校与教师能够不断的改革与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职业教育,从某一方面来看,其是在顺应适应产业结构变化的基础上调整自身的教育结构,以达到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目的。对此,要求我们教师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积极有效的补充新知识、新技术,以便于向社会输出综合素质高的实用型人才。
        4教学方法动态调整
        4.1模块式教学
        模块式教学是基于职业(工种)以及技能探究的基础上,依据相应的岗位需求,将相应的教学大纲以及教材设定成若干个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模块。该教学方式特点培训目标清晰,各个模块均有对应学习目标,学生需要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满足本职业的能力要求。各个模块的相应课程设置,均需要在分析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前提下进行,依据行业内的能力要求按需施教,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2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指的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入典型案例以推动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既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又强调了实践的作用,更加易于被学生们所接受。实践来看,运用好该教学方式,能够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帮助其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在案例的启发下,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这种情景下,学生们通过自主思考或者组内探究,从而增强其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职教育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4.3实践教学
        通过实践教学,教师能够就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学生们也可以通过分析教师的评价明确自身的不足之处,为其之后的努力方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具体来看:专业课中的部分内容教学可以在实习基地或实训室中展开,教师可在讲解的同时动手操作,也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其中。该教学方式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学生们在学习了新知识之后就可以“直接应用”,加深了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践经历也往往使其印象深刻。
        4.4多媒体教学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凭借集声音、动画等为一体的优势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之一便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在高职教育中,恰当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促使其产生一定的求知欲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这也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方便,教师需要从实用出发进行有关课件的制作,确定好教学任务,以便于快速的进入课堂主题。
        5结语
        综合而言,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高职教育应当积极的进行动态调整,注重其中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变革,遵从学生的内在化发展需求,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从而为社会输出应用型人才,推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明.关于高职教育智慧学习系统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20):27-28.
        [2]张江涛.简论新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方向[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4(06):31-34.
        [3]姜伟娜,李婷婷,化夏,王家增.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策略浅析[J].科技资讯,2018,16(35):250-251.
        [4]闫娟.基于智慧课堂环境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8(23):92-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