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修养,过硬的专业素质,而职业道德,是放在专业素养之前的,是一切教育的根源,是教师一生的职业中,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和人性底色。
关键词:师德、自律、爱心、心理素质。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敬业和奉献,良好的师德和崇高的修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一、提高师德修养从自律做起。
自律,是作为教师从业的基本保障,是教师自愿地约束自己的意志、情感和行为,是发自内心地将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转变成自身行为准则,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从而为孩子们树立一个学习的标杆,行为的规范和行动的楷模。小学阶段的孩子,是世界观、道德观、社会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除了家庭、社会带给孩子对于世界的初步认知,学校,才是培养正确三观的重要舞台。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深刻影响着孩子们。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首先就要特别强调教师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由此可见,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 教师只有处处要以大局为重,克服个人主义,自觉遵守宪法和社会公德守则,遵守校纪校规,以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才可能教育学生遵规守纪。首先自己要能做出表率。 教师要成为追求真才实学的榜样。教师不能满足于先学于学生,而且要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
二、没有爱心的培育就没有师德的提升。
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师爱”,师爱,是一切教育的源泉。良好的师德,就是教师要爱学生。高尔基曾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爱他们,就得用自身行动去影响他们,并且尊重他们,用爱心去感化他们,当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中感受到真切的关爱,成长,就成为了自觉自愿的行为。
1、以行动影响学生,给学生看得见的爱
教师就是学生成长的一面镜子,是学生做人做事和学业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如果教师的品行没有起到示范作用,教育就是失败的。要把学生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教师自己就应当是什么样的人。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勤勉敬业的精神、规范严谨的治学行为,都是学生看得见的,可以为人师表的良好品行。以行动影响学生的同时,我们还应懂得,每一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周围的人,尤其是教师的爱护和关心,因此,在教育和引导问题时,以文明的语言、温和的态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仁爱之心平等对待每个孩子,让孩子们从教师的言行中感受到被关爱。让他们知道,老师的爱,是看得见的。
2、尊重学生,给学生感受得到的爱
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师的鼓励和肯定中体会成功,以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让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强行灌输,严加管束。以尊重为前提,走进学生的世界,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体谅和宽容学生成长中的缺点、错误,悉心教导,正确辅佐,让每一次犯错的过程成为教师走进学生心灵的路,让每一次教诲成为学生由心而生发的敬佩和感恩,用爱架起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成为学生走近教师,走向高尚的路。让他们明白,老师的啊,是能真切感受到的。
三、锤炼稳定的心理素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坚持一个坚定的信念,需要稳定的心理素质,以平常心对待生活工作中的得与失,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独特的孩子,以平和的动作言语面对每一件突发的事和愤懑的人,不喜于行,不怒于色,老以最大的宽容与毅力、以健康的心态幸福地教,学生才会愉快地学。面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如面对后进生,绝不能用一些激烈的言行使得学生泯灭了争取上进的愿望,而应研究并帮助后进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关注并帮助后进生完善知识结构,保护并引导后进生的自尊心。让我们谨记雨果的一段话:“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也让他们从老师的宽容和包容里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让他们看到宽广的胸怀的力量,从而激发起上进的信心和勇气,敞开胸怀,向更高远的目标奋进,变成更好的自己。
教师的教育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科学性,人生最初的二十几年是决定和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而教师是影响的关键因素。因此,每位教师都要意识到我们肩上责任重大,从小事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为祖国的美好明天和民族的振兴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