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美术类研究生教育中,采风实践课程是艺术类教学的必修课,同时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艺术采风是体验生活、写生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重任务和意义,学习绘画的美术院校学生要创造出贴近生活的艺术作品,就必须要身临其境地亲身体验生活和独立思考,结合自身的审美倾向,挖掘对美术创作实践有益的素材,来创作具有特点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艺术采风 民族艺术 精神内涵 艺术创作
教改项目:广西艺术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美术类研究生的教学实践研究(JGY2017091)。
地处中国南部的广西艺术学院,其审美特征是现代南方的新田园诗画风,艺术主张是对景写生,题材是广西自然风光和民情、民风,形成了典型南方式的温和、鲜活、大气、亲情、开放的艺术图式,这既是广西人文地理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所致,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美术创作中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再现生活景象,而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一、下乡采风实践如何融入中国画人物教学课堂
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先后建立了广西隆林、南丹等少数民族写生基地,以艺术采风写生为切入点,来构建广西地域特色的艺术创作风格,将中国画人物教学融入艺术实践活动,让研究生们参加漓江画派的各种活动,跟随漓江画派中国画人物写生团进入少数民族集中地区进行现场写生,以开放式的现场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师生共同探索更加高级科学的人物画教学新模式,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生活积累阶段的艺术采风,作为美术创作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活动,我们必须要重视探寻地方风土人情,开拓美术创作思路。以及丰富艺术采风生活触发美术创作的灵感,还需注重现实生活感受,提升作品精神内涵。
现在很多写生采风课程,学生过于依赖相机拍摄,很少有学生主动拿起笔来进行速写绘画,即便有少数同学能够主动的进行绘画,也是对自然景物、生活场景进行描摹,缺少对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和内在含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表达。下乡采风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画速写,做现场示范教学,提醒研究生仔细观察民族人物形象特点,用心感受风土人情与生活环境,身临其境的画作更有生命力。
二、研究生下乡采风对艺术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由于美术类研究生下乡采风课程的独特性,研究生可以接近自然,发现课堂上接触不到的事物,这样的户外写生教学对学生来讲充满了新鲜感与好奇感。所以通过艺术写生采风的课程,学生可以脱离课堂条条框框的学习束缚,自由自在的进行思考,用心去感受,体验生活。作为每一个个体的学生对自然、生活的感受不同,采风中情感的寄托也就不同,这样才能真正开启学生内心深处属于自己的东西,发挥自己的思维与天赋,创作出富有创造性思维并且真情实感的艺术作品。
如果创造性思维能力不足,绘画主体性意识薄弱,画面就会出现千人一面。因此,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独特的感受力,在艺术采风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一定程度上提升美术类研究生绘画创作能力。学习中国画人物到一定阶段就会有笔墨技法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就应该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和资源。艺术采风少,容易在创作中一味的跟风,模仿名家的作品。研究生在艺术创作中更应学会自主构思,通过对画面构成和笔墨的研究,结合自己的心态和探索精神,挖掘出特有的潜力和感受。创造是艺术的本质属性,也是衡量艺术品优劣的标准,在艺术采风中发挥创造力艺术思维,挖掘出隐藏在生活背后的故事,对于当今美术类研究生的绘画创作起到极其重要作用。
三、美术类研究生人物画教学创作的创新与融合
在当今美术类研究生人物画教学创作中,出现许多缺少创新意识的艺术作品。人物画创作需要大量的视觉思维活动,只有采风写生深入人民,亲身体验生活,与人民同吃住,深刻了解民情,充分挖掘其潜能,发挥个性,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创新意识与独特风貌的人物画作品。周思聪先生为了创作《矿工图》,塑造矿工,他去了几个矿场,熟悉矿工的人物性格气质,与矿工一起生活画速写,感受他们的苦难与喜怒哀乐,驱动内心,融合真实情感,突显人文精神,才能创作出有创意、有灵魂、永垂不朽的艺术作品。
如果不注重艺术采风,没有情感的寄托,那么艺术创作就无从下手。只有在写生过程中发现能触动心灵的事物,才能进行表现,创作的艺术作品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同时随着绘画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新奇的艺术技法不断出现,这对画家的绘画手法与绘画语言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中外的美术创作作品中,各种流派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各个流派之间不同的风格和对事物的不同的艺术诠释。古代有一句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已表达出对艺术创作的要求。
研究生人物画教学创作的创新是这个快速发展时代的必然要求,人物画的创新即是立意与内容选材上的创新,同时也是形式风格的创新。绘画的创新,不是为了创新刻意为之,而是通过研究生下乡采风素材的积累,深刻领悟人物画创新精神并在绘画中不断践行,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而然的创新。绘画风格是在继承,创新与融合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需要研究生自身独立完成。
随着当今中国画人物研究生教学的不断发展,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进一步凝练了我民族艺术方向,提高了研究水平,为我校中国画人物研究生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学科基础,进一步提升了美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扩大了学校社会效应,为我国民族艺术传承与创新做出重要贡献。
作者简介:魏恕(1962.9——),女,广西艺术学院 中国画学院/漓江画派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 中国人物画
张威涛(1994.12——),女,广西艺术学院 中国画学院/漓江画派学院外聘教师,美术学硕士,研究方向: 中国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