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大量的污染物以及工业废弃物等备排放到大自然中,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其中,对水环境的破坏尤为严重,这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加强水质监测,提升水处理技术水平已经成为了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环境保护;水质监测;作用
一、水质监测的含义
水质监测总的来说是:对水中的悬浮物、化学物质、水生态系统和底泥定时或者不定时的进行统一的检验和测量工作。水质监测工作主要是检验水中各种物质的含有多少,并而准确的将数据记录下来,以此来判断被检测物是否超过了规定含量的范围,一般来说是用水中杂质的类别、数量多少、危害性大小等来进行表示。当前的水质监测范围十分广阔,其中包含有工业用水和被污染的和没有被污染的天然水等等,天然水包括有地下水、泉水、河水、江水和海水等等。从水质检测的项目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对于水资源的综合性状况来进行评价,列如水的清晰度、色度、温度、悬浮物、PH值、含氧度、电导率等等,第二类是对于有害物质的综合性状况,列如汞、砷、镉、铅、氰和有机农药等等。还能较精确的对水资源的质量进行评价,有的时候还需要对水的流量和流速两个项目进行检验和测定。
二、我国水质监测现状
2.1水质监测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目前,我国在水质监测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监测技术方面相较于国际上的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我国对生物监测技术的应用不够广泛,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全覆盖监测模式和水平相对较低等。这些都表明了我国水质监测水平还有待提升。除此之外,目前我国尚未建设完成监测数据库,这严重影响了水环境监测数据的应用效率,无法充分发挥出监测数据的作用,进而造成了数据资源的浪费。
2.2缺乏统一管理
我国的水质监测近年来取得显著成就,已经实现了由点源、区域向流域监测管理方向的转变。目前监测的范围已经能够覆盖全流域,实现了对全流域的统一监测,对水污染防治以及监测水质现状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水质监测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因此,在进行流域监测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例如,省界断面便存在问题,多数流域都要途经多个省份,而各个省市之间缺乏协调,并且在水质监测管理方面缺乏统一性,进而给流域水质监测带来了不利影响,使得省市交界断面存在着管理的空白,或者出现监管不到位问题。
三、水质监测应达到的要求
3.1准确的数据信息
水质监测数据要准确可靠,为科学研究提供有意义的理论资料。水质检测过程要进行严格把关,认真监测,对于得出的数据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记录整理,方便研究工作的使用。只有认真严格的监测数据信息才能有效为研究工作带来具有发展性的相关研究。
3.2及时提供数据
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推动工作的稳定发展。对于水资源发展中的相关问题,要想提早进行防范,必须及时有效的为研究工作提供数据信息,推动研究工作的早日开展,发现水资源发展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防止问题发展的严重性危害,为数资源发展提供巨大的支持力度。
3.3数据来源稳定持续
水质监测工作要长期稳定的进行下去,对于得出的数据信息也要长期有效的提供给工作人员,保证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工作周期性的进行,确保水资源分析工作有效到位。水资源的检测问题避免盲目、无目的的进行,对于数据的连续性要保持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水质监测保持周期性进行,并保持空间上的有效维持,有效排查该地区水资源在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
四、我国水质监测措施
4.1加强动态化监测作业管理
为保障监测质量,在水质监测过程中应采用优先监测制度,保障指标监测频率调节的合理性。在此过程中,还应根据区域内污染的种类,并结合水功能的划分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来调整监测方案,不断提升监测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水质监测过程中,如果通过长时间的监测没有发现污染问题,水质始终符合标准要求,那么可以适当减少监测频率。但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加强对水中污染形态的分析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对监测分析项目的可能形态进行外延,保障水质监测数据的合理性和全面性。
4.2采用传统与非传统结合的监测方法
在水质监测过程中,传统的监测方法为理化监测法。近年来,研发了便携式建议监测装置,这给水质监测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将传统的理化监测法与便携式建议监测装置相结合,实现了传统与非传统结合的监测方法,再加之综合应用理化监测、自动监测以及生物监测等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水质监测的技术水平,为我国水质监测的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3先进监测设备及技术的引进
就我国水质监测工作而言,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较晚。最明显的表现是监测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和设备较为落后。通常情况下,在进行水质的监测时,理化监测较为常用,然而我国对于遥感监测、生活监测、自动监测方面的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全面,正处于深入研究阶段,此类技术还尚未成熟。就水质监测中水质遥感监测技术而言,其主要是通过技术的特点对水质的相关参数及光谱特性进行统计,并完成分析,之后产生相应的遥感波段数据,此时对该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将参数数据和遥感波段数据进行对比,同时对其进行演算,实现水质的确定。遥感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反映出水质的情况,还能够对水质的分布状况进行全面的反映,从而协作相关工作人员明确水质中的污染源,而且在实际使用中还能够对污染物质的迁移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
五、水质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5.1能够治理水污染,为水环境保护标准制定提供基础
水质监测可以实现对污染水域的全面监控,利用科学的检测手段检测水源,能够掌握水环境实际数据并在第一时间对污染水段展开治理,提高了水污染控制、预防、管理效果,实现了水环境保护的目的。另外,水质监测可有效监管企业污水排放现象,确保了环境保护法的有效落实。通过全天候监测水质,还能及时的发现污水源头、实现污水及时处理。而监测数据还能够为水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提高了策略的客观性、科学性。
5.2为水环境保护提供基础,进行监督
水环境的评价,以水质监测为基础,通过检测水质的方式,监督评价水环境。水质监测之所以是水环境评价的基础,是因为在水环境评价时,首先要对污染源、环境影响、生态因素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分析必须要有水质监测的数据,因此,水质检测的数据为水环境的评价提供数据基础,促进水环境评价工作的准确性。水环境评价的数据来源于水质监测,在企业建成后出现的污染问题、生态问题可以依据用水质监测数据来阐述,对水质进行监测,因此水质检测也具有监督作用。
5.3具有指导城市环境规划的作用
经济的稳定发展依赖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只有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和谐共荣等,才能够实现经济的腾飞。因此,要重视水环境保护工作。社会经济发展中,水质监测可以为城市基础建设、经济发展、环境规划等提供可靠、科学的基础数据,实现了对城市环境的监督,提高了城市环境及经济发展规划策略制定的可靠性与合理性。
结语
综上所述,水质监测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通过及时、准确的对当前水质情况进行监测,可以有效的强化水环境的管理,对水资源污染源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为科学的进行环境规划提供重要的依据,有利于更好的实现对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武海薇.水质监测对环境保护的意义[J].民营科技,2017,09: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