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0/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期   作者:余昭华
[导读]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随之增长。很多出生于农村的年轻人为了事业发展,远走他乡,因此,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留守儿童”也就随之产生。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学校的忽视、社会的过少关注,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种种原因,在心理上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如何教育留守孩子成为现在面临的难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
        1. 缺失亲情,自暴自弃。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对亲情的渴望相当强烈,所以他们对那些在父母身边生活的小孩特别羡慕,往往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缺乏上进心。
        2.逆反心理严重。有些孩子因为长期缺少家庭教育,往往产生很严重的逆反心理。隔代监护人对孩子往往都很溺爱,甚至放纵他们的行为。曾看见这样一个场面: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骑在爷爷的背上,用力地拍打着爷爷的屁股,嘴里喊着:“死马,快跑!”而爷爷已经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了,还不肯停下来。这样的溺爱,孩子怎么会不凌驾在他们之上?又怎么会尊敬长辈? 这类孩子的自主能力比较强,他们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和做法。因此对于临时监护人和老师的话,往往听不进去,甚至与他们对抗。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行为上的偏差,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儿童对于公众的道德价值观念和主流的行为模式地学习,最早来自父母。学到的价值观念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最终转化为行为准则。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积极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对应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主义、功利主义。
        3.内心失衡。黄爱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28.3%。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得不到同龄儿童应有的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会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世。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的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做出一些逆反的行为。
        4.埋怨父母。有些孩子因为与父母分离太久,加上看到身边的孩子都能在父母身边撒娇,依赖父母,快快乐乐的,相比之下,自己却享受不到天伦之乐,什么都是自己扛,因而往往会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认为父母没本事把自己带在身边而造成骨肉分离,更有甚者,有的小孩在父母回家时也冷漠对待,与父母产生隔膜。留守儿童产生恨父母这样畸形的心理,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5.人际交往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使得他们得不到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以及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相比较与家庭完整的儿童,在心理上有落差,觉得家境不如别人,父母不如别人,没有其他孩子讨人喜欢,进而沉默寡言,封闭自己,在人际关系上不和谐。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矫正策略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教师、社会的关注,其心理问题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那么,如何能够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成为了当今社会、教育和为人父母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话题。
1.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想要从社会的角度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仅仅靠道德的约束是不够的,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强调农村父母在监管、呵护、教育方面的责任,保证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另外,还要加强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提高农村儿童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以此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农村儿童的素质培养,增加课外活动开展,注重其良好性格的形成。此外,当前很多农村出现了“代理家长”、“托管中心”,对此类托管管理的方式进行法律明确规定,限制其行为,从而保护留守儿童在良好的教育下健康成长。
2.强化农村教育师资力量。当前,我国农村教学的师资力量不够雄厚,普遍存在教师文化知识匮乏、教学忽视德育培养的现象。因此,想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首先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基本素质,重视智育德育共同开展,注重学生心理辅导,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帮助其摒弃不良的思想意识,形成健康的思想观念,让留守儿童的心理正常化。
        3.家庭方面。第一,父母应当尽量避免一起外出。如双方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安排在所工作城市,一起生活。如果留守儿童由他人或者一方监护,父母要经常给儿童写信,打电话,加强和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保障上。除了衣食住行外,更需要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以及思想情况,留意其心理变化,给予正确积极的疏导,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安全感。留守儿童父母应该摆正工作和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同时社会也要体谅农民工的艰辛,给予他们更多的便利,减少他们工作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精力关爱孩子。第二,家长应该主动加强和学校的联系。如工作有变动,联系方式有变动,应及时通知学校方面。随时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的情况,以便掌握心理变化,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疏导。第三,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多和孩子团聚。对于寒暑假,最好把子女接到身边,给他们机会体会家庭温暖、父母关爱以及工作的艰辛。第四,加强监护人的监护责任感。监护人也要随时向留守儿童父母以及学校反馈他们的情况,在监护过程中倾注更多的亲情和关怀,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点,父母在选择监护人时要做好沟通,监护过程中要加强和监护人的联系。
4.学校方面。第一,“教育部门应加大力度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学就读的问题。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能在城市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免除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使农民工子女有平等机会进入公办学校接受教育,这个需要政府在户籍制度方面针对这些特殊人群,稍作调整。对于那些随父母进城的孩子,教育部门也可以加大教育投入,成立专门的民工子女学校,这样家庭既不用担负民办学校的高额费用,孩子们又有着相似的经历和相近的学习成绩,能避免心理上的落差和环境的不适应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教师配备以及课外辅导、校车接送等方面更有针对性。第二,在农村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学校。教育机构增加教育投入,添加教育人员以及教育设施配置;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为留守儿童配备一定数量的监护老师和心理老师,在生活和学习以及心理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第三,建立留守儿童和民工子女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学校应调查留守儿童和民工子女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姓名、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父母工作所在地、家长联系电话、监护人情况、监护人联系电话,要把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随时通报给其父母以及监护人。第四,开设心理辅导课和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安排班主任学习心理知识,以便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帮助解决。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由于社会、学校和父母的关注度不高,导致其产生很多不良的心理问题,就留守儿童的诸多心理问题,相关教育者和社会专业人士应及时展开探究,针对当前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提出针对性的有效策略,避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陈小燕,陈波.农村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科学咨询,2014(25).
[2]解占彩.农村“留守儿童”成因及对策浅析[J].经济论坛,2007,(9).
[3]杨晓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中国市场,200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