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新时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语文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以语文学科教学为载体,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材中涉及到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文言文、古诗词等,这些文体形式能够传达出中华民族传统品德以及优良传统。本文首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进行分析,然后提出有效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践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同时对于初中生思维意识、价值观发展具有良好作用。同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丰富初中语文教学内涵,对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
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形式,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得到弘扬、传承与发展。初中生作为现代化社会建设接班人,是未来国家建设重要的力量,是新时期思想学习者与践行者。在网络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各种文化思想充斥着人们的思想,尤其是一些西方文化入侵,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在与学生日常接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对外国文化盲目的崇拜,热衷于过“洋节”,但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甚至有很多的抵触情绪。这种情况下,会导致传统文化传承受到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很大意义[2]。另外,初中生可塑性强,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中,人生观指的是对今后人生发展的认知水平;世界观指的是对未知世界的认识能力;价值观是对外界事物看法。只有具备这三个方面正确认识,才能对世界有善意的认识,存在仁爱、善良观念,为学生塑造健康积极的人格。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三观,让学生能够对未知世界有更多的认识,怀着感恩的心看待世界,这对未来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2.1 对初中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挖掘
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系中,蕴含了诚信、刚正不阿、尊师重道等高尚品德,同时还蕴含了勇往直前、荣辱不惊、清静幽雅等心境,需要初中生能够深度挖掘与体会,以便于提升自身。新课标下,对于初中语文教材编制工作,工作人员搜集了大量资料,从中选择适合初中生学习的文章,并将其编写到语文教材当中,可以说在教材中有很多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3]。因此,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将其中隐藏的传统文化挖掘,通过正确引导,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其中,文言文中记载了很多中国民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快速准确的理解古典汉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够体会古人的智慧,了解古文中蕴含的文化哲理。当然,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描写历史人物的文章,这些文章通过描写历史任务性格,能够体现传统文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历史人物的品质,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过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文化素养。
2.2 帮助初中生更好的体会语文知识中的传统文化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是引导着,负责知识的传授,教师必须能够构建相对完善的语文知识体系,便于进行知识分析与知识拓展。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具备扎实语言基础,能够储备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以便于将传统文化更好的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并引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主动的学习传统文化。教师往往是学生内心崇拜的对象,教师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内涵,是学生心目中知晓古今的能人,对老师存在敬佩,就能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教师讲解中[4]。
具体实施当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针对其中某一篇文章,从古到今不同视角下分析文章,在学生理解文章中,逐渐渗透传统文化。例如,《木兰诗》学习过程中,这篇课文与其他古诗词相比字数多、篇幅长,但朗朗上口且通俗易懂,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留心一些生僻词语,包括“可汗”、“机杼”、“鞍鞯”、“戎机”等,这些词语中实际上包含了大量传统文化内容,但在当今时代下不常用,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这些词汇表达的意思,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另外,《木兰诗》中木兰替父从军本身就是“孝道”重要的体现,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帮助学生认真体悟,可增强学生对“孝”的体悟。
教师还需要搜集更多的课外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在教师积极的引导下,有效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当然,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必须能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教师利用传统风俗节日,包括端午节、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介绍这些节日由来,在课堂中谈一谈在节日中都干什么,有什么体现这些节日的诗词。以这些传统节日作为突破口,加深学生对其的了解,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还能丰富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
2.3 注重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
各地民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多年生活积累并传承的生活习惯。民族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能够表达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新时期必须将这一重担交给青少年,初中生作为青少年群体中关键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作为保护民俗文化的重要阵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当地民俗类型进行整理,还可以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历史渊源,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下,探索民俗文化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在课堂中,组织学生适当进行民俗文化调查,撰写民俗调查文案;还可以在语文课堂中组织一次保护民俗文化的辩论会、研讨会等[5]。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当地民俗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帮助初中生树立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还能够丰富语文课堂,有效提升初中语文教学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和学生进行一起研读,还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理解这些传统文化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构建更加活跃的课堂氛围,才能够让学生更急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升课堂效率,在这个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有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3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的内容,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注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初中语文教材当中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断增多,教学中必须不断挖掘教材中的素材,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注重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文化传承意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语文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梁艳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8,20(8):14-16.
[2]刘永峰.地方高校岭南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例[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18,10(3):125-126.
[3]张璐寿.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J].学周刊.2018,13(3):68-69.
[4]李彦霖.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学周刊.2018,14(3):78-79.
[5]彭家瑞.例谈传统文化在现代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020,13(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