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的知识,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高尚情操的同时,使学生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更加丰富。学生在通过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习的时候,可以更好地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此来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使学生无论处于什么环境之下,都能够以祖国为荣,并始终坚持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利益。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入
一、 现阶段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授课过重依赖于课本
虽然现阶段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已经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但是渗透的形式却是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还是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课本的知识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已达到学生在考试做题中,提高学生自身的分数,而学生也是机械性地跟随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且教师在上课之前还是依旧采取备课讲读的方式,这样就使学生无法进入到教师的节奏之中,教师沉醉于自己的授课模式当中,学生无法与教师共同进行探讨。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之内,学生根本无法对传统文化有一个认识与理解,无从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使学生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课本内容的字面意思上,做不到对文章内容的深度剖析。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文章无法去了解,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也没有使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有就是,学生在阅读传统文化文章内容的时候,由于学生对于词句不能很好地掌握,只依赖于工具书,但是工具书所解释的含义也只是停留在了表面。
(二)教师没有足够重视传统文化教学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没有足够地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这也是传统文化没有很好地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原因。处于高中阶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目光大部分都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和如何让学生的作答贴近答案的上面。即使考试的题目中出现了传统文化的文章内容,教师也只是对其进行简单的讲解或者一带而过,这种对学生的教学形式,使本来就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的学生来讲,又是一个错过积累文化知识的机会。其次课程教材在编写的时候,更会对部分传统文化文章内容标记上“星号”,以此来表示此类文章不作为教师教学的重点,使得已经不被重视的传统文化教学,显得更加黯淡无光。只有在对传统文化进行鉴赏与深刻理解之后,学生才会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引起兴趣,不去了解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内在含义与精髓,是无法让传统文化与学生自身产生良好的共鸣与认知。即便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文章内容教学的时候,也只是标记一些出现的通假字,然后对整篇的文章内容进行翻译。这种形式方法,只是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机械记忆,在这整个过程当中,学生并没有了解文章内容所处的时代背景,更不要说创作背景下的时代特色,对于这些都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这也使得传统文化失去了其自身的魅力。
(三)课上与课下的教学没有完美衔接
教师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教学授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与热情也不能够一直保持高效。所以在上课期间,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课程讲解与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只是杯水车薪,少之又少。
仅凭课上短短的几十分钟,教师无法做到在讲解课程的时候,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明确的观念,然后学生在课下的时间里,自己对将要学习到的传统文化课程进行预习。这种传统的预习方式,使学生在对文章不了解的前提下进行,导致学生得不到任何预习的效果,对于文章内容还是处于懵懵懂懂,使学生失去了传统文化内容文章学习的兴趣。因此,这也就使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没将学生的思维模式与当代的文化习惯结合起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没有擦出火花。创新性的学习模式与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没有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进行合理的运用。
二、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具有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能力。使学生不再作为一个机械的学习者,而是依靠自身去发现。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所扮演的角色多半是引路人,做到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去分析,不要害怕出现错误。但是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而不是一味地告诉学生结果,让学生学会对传统文化的发现与寻找,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对传统文化文章内容的作者有深刻的认知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课程教学的时候,要在讲解文章内容之前,对此篇文章的作者进行深入的挖掘与了解,要对作者有一个深刻的认知,因为这些文章的作者,都是通过他们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对自身的情感真实的表达。因此要想对一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就要对其文章作者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李清照诗词的时候,在讲解诗词之前,对李清照生平的情感波动与生活境地进行讲解,使学生能更好地去理解李清照的诗词,对于诗词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有了一个深刻的认知。
(三)注重运用汉语的思维模式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古典文学授课的时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运用汉语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因为要想让学生很好地去理解古典文学作品,就一定要运用汉语的思维模式,在古典文学作品当中,存在大量倒装或是对偶的句式,如果不通过运用汉语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就无法对古典文学作品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三、 结语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从而使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越性,对学生进行教材授课的同时,要对传统文化的作品进行拓展延伸,打开学生的视野,从中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还能够很好地传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闻波.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2):58.
[2]姜懿玲.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J].课外语文,2019(15):140-141.